“十四五”规划《纲要》(下称《纲要》)确定了一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引领性的重大工程项目,涉及科技攻关、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民生补短板、文化传承发展等重点领域。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推进这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具体措施,其中专门提到要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府投资带动作用,更加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加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化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投入远远不够,需要市场主体、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
首先要看到,社会力量参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早已不存在政策上的障碍。
此前已出台了诸多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上述《纲要》进一步强调,在重大工程建设方面要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社会力量参与重大工程建设方面已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先例。日前,华为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 OS 2.0正式发布,这是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的一个突破性体现。这个突破是由华为这家民营企业完成的,也就是由社会力量完成的。其基础是华为巨额的科研开发投入,仅2020年华为的研发投入就超过了1400亿元。将来,在社会力量参与高精尖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方面,政策会越来越透明,玻璃门会越来越少,鼓励措施会越来越具体。
其次,要看到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迫切性。
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需要巨大投入,这里举几个地方上的例子:《浙江省重大建设项目“十四五”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安排重大建设项目245个,总投资82637亿元;山东省确定2021年省级重点项目1600个,总投资3.1万亿元;深圳市发布的《深圳市2021年重大项目计划清单》中共有536个项目上榜,涉及交通、能源、产业、教育、医疗、城市更新、文化设施、总部基地等方面,总投资逾2.8万亿元。
这些投资总额虽不是在一年内完成,而是分步实施的,但地方加上中央的重点工程投资项目,投资总额仍十分巨大。在当前减税降负的大环境下,中央和地方对重点工程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可能会捉襟见肘,因此在必须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府投资带动作用的同时,需要更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重大工程项目的积极性。
再次,就是如何更多吸引社会力量加入到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中去。
既然是调动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那就要遵从市场化原则。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尊重经济规律,遵循市场化原则,统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惠民生、防风险,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有些地方的所谓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带有政绩化的色彩,这样的项目是无法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的。
除了降低准入门槛,还要加大对社会力量参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这包括健全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体系、建立政府诚信履约机制等,也还包括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发行债券等措施。
此外,还要建立社会力量参与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回报机制。去年7月,国家发改委推出了150项重点水利工程的融资方案,这对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回报方面,发改委表示:对于不能完全市场化运营的项目,中央和地方政府将在评估论证基础上,注入部分资本金或者给予投资补助,促进社会投资主体能获得与它所投入的资本相匹配的合理回报。
总之,要吸引社会力量更多加入到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中。准入门槛的政策障碍正在逐步减少,下面要做的,是要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同时建立起一套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的长效激励机制。
稳就业稳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包括五方面内容:支持就业、稳定外贸、促进消费、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营造稳定发展的良好环境。
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助力重庆打造民营经济发展高地。
全国首组“中债融资租赁公司债收益率曲线族系”、全国首单上海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上交所绿色租赁资产支持证券,以及一批交易所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创新产品在会上成功发布。
《专项方案》围绕加大支持力度、统筹发展与安全、强化落实和保障等三方面推出16条具体措施,进一步强化对民营企业开展对外贸易、“走出去”、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方面的金融支持。
由于技术演进及其对经济社会规则的冲击很可能快于相应强监管能力的提升,仅靠政府力量难以有效行动,强监管可能一时跟不上,各种弱规则很可能是治理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