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启动种业振兴行动:转基因或迎风口 防范种源被“卡脖子”

第一财经 2021-07-10 12:16:34 听新闻

作者:邵海鹏    责编:刘展超

2008年,中国启动的转基因重大专项成果,打破了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基因专利的垄断。

种业作为农业的“芯片”,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为打好种业翻身仗,中国正式启动“种业振兴行动”。

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会议强调,“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

在业界看来,自2008年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以来,转基因技术将再次受到政策加持。

打破国际基因专利的垄断

所谓农业生物育种,一般是指利用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等方法原理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包括转基因、基因编辑等技术。

之所以要重视“农业生物育种”,根源在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20年6月9日,在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召开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重点项目《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科普宣传与风险交流》课题启动会上,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处长宋贵文称,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人多地少水缺,水旱灾害频繁,病虫害发生率高,破解农业现代化发展瓶颈,根本出路在科技,在于现代农业技术。

民建安徽省委副主委、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农作物种业方面,中国跟国外的差距在于,国内尚未推广应用合法的转基因品种,依靠机械化、化肥等传统手段,已经很难缩小差距了,需要采用新的手段。

作为现代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手段,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转基因技术。中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开展这项新技术研发最早的国家之一。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当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尽快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优良品种。随后出台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也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提出明确研发方向。

转基因重大专项实施以来,中国建立起涵盖基因克隆、遗传转化、品种培育、安全评价等全链条的转基因技术体系。克隆具有重要育种应用价值的抗病虫、抗逆等性状的关键基因252个,部分重要基因已开始应用于转基因新材料创制。

这些成果打破了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基因专利的垄断。

然而,在转基因技术研究方面明显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之际,相较于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快速增长,中国一直对转基因产业化保持“稳慎推进”的态度。

目前,中国批准进行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抗虫棉和抗病番木瓜。同时,中国还批准了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甜菜等5种国外研发的转基因农产品作为加工原料进入国内市场。

2020-2021年,农业农村部已陆续颁发了多项转基因棉花、玉米和大豆性状产品的生物安全证书。随着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品种获批生物安全证书,国内更多作物品种有望进入转基因商业化种植时代。

让侵权者付出沉重代价

由于良种对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打好种业翻身仗的根本保障是建立健全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本次深改委会议强调,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同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多种手段,推行全链条、全流程监管,对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突出问题要重拳出击,让侵权者付出沉重代价。

丰乐种业副总经理、总农艺师王浩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之所以要打一场种业翻身仗,源于种源被“卡脖子”。以农作物为例,“卡脖子”就体现在专利上。

在中国,尽管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存有50多万份种质材料,但真正进行过精准鉴定的不到1%,也就意味着绝大部分种质材料,到底有哪些优良基因,尚未进行过深入研究。

王浩波说,这些种质材料的某个基因,一旦被国外研究发现有商业价值,抢先申请专利予以保护,那么中国将来要进行商业化应用的话,就会被别人“卡脖子”收取专利费。

因此,他建议,要立法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比如修改《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解决低水平、重复性的同质化育种问题,不然在给企业增加负担的同时,还会浪费大量资金。

保护知识产权事关打好种业翻身仗。今年4月28日,在农业农村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针对第一财经关于修法方面的提问,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孙好勤称,农业农村部已经将其作为净化种业市场、保护种业知识产权、打好种业翻身仗的重点任务。

孙好勤提到,今年将在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进《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提高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严格绿色通道和联合体实验,规范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启动品种审定登记已退出机制;开展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以套牌侵权、制售假劣等为重点,开展集中清理整治。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