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社论:完善城市防灾基础设施应对极端气候灾害

2021-07-26 20:56:06

作者:一财评论员    责编:许云峰

一旦出现极端天气等非常情况,该停学的停学,该停工的停工,该停业的停业

最近,受台风“烟花”等因素影响,我国北方的河南和南方的一些地区连降大雨,极端天气造成了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痛惜之下,更应该思考如何将极端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降至最低。

从灾害发生的原因看,超越有记录以来极值的暴雨是主因。不过,部分城市相关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和安全防护工作的不到位也是重要因素。

城市之所以容易内涝,除了瞬间降水量过大外,与城市化高速扩张,建成区的面积不断扩大,原有的湖泊、洼地、农田、森林等具有蓄水能力的空间不断压缩,并被硬化的水泥地面取代,自然排水能力严重下降,也息息相关。

鉴于此,早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众所周知,海绵城市的技术核心可以归纳为六个字:渗、滞、蓄、净、用、排。旨在将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这也契合城市防涝之需。具体而言,城市治涝无非是三个层面,一是在城市规划上辟出更多湿地用于蓄洪、滞洪;二是扩建、疏浚城市排水系统,提高排涝防灾标准;三是加强应急能力建设,通过泵站抽排等应急手段,尽可能减少严重渍水的形成。

不过,相对于肉眼可见的地上基础设施,地下管网并不是“看得见”的政绩,容易出现投资少、标准不高等情况。且过去按照低投入、低标准建设的地下管网,一旦建成,升级的成本相当巨大。因此,未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都应该加大对建设海绵城市的投入,并通过前瞻性的市政规划,按可能遇到的最高降雨标准来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海绵城市足以应对一般性的城市内涝,但对于极端暴雨的作用可能有限。如此次郑州20日24小时降雨量达到624.1毫米,小时降雨量最高达201.9毫米,打破历史极值;新乡市区牧野站2小时降水267.4毫米,超过郑州;22日8时至26日6时,浙江余姚大岚镇丁家畈站累计雨量已达951毫米,破登陆浙江省的台风实测过程雨量极值,相当于浙江余姚3天下了37个西湖的水量。

极端情况主要考验城市的应急响应机制。从这次悲剧来看,相对经常性遭遇暴雨的南方,北方地区因为极端降雨较少出现了应对不及时情况,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这一短板值得重视,务必尽快补上。

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抓紧完善落实应急响应机制。坚持“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原则,按照最严酷的极端天气情况完善应急预案,建立第一时间响应机制。

特别提到的是,一旦出现极端天气等非常情况,要坚决即时启动最高等级响应,该停学的停学,该停工的停工,该停业的停业,该停运的停运,对隧道、涵洞等易涝区段,要及时警戒并采取封路措施,有序疏散群众,杜绝侥幸心理,尽最大可能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经济发展成果应全民共享,未来城市管理者要牢牢把握这一基本原则,高标准完善城市防灾基础设施,优化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机制,以达到尽可能保护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目标。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