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外资开启避险模式,资金出逃大白马抱团半导体

第一财经 2021-07-27 21:42:10

作者:周艾琳    责编:林洁琛

北向资金26日净卖出128.02亿元,单日净卖出额同样创下近1年新高,27日资金继续净流出超40亿元。

7月27日,“茅指数”仍被抛售,贵州茅台、恒瑞医药、片仔癀、海康威视、伊利股份等“大白马”都在资金净流出榜前二十之列。北向资金26日净卖出128.02亿元,单日净卖出额同样创下近1年新高。27日,资金继续净流出超40亿元。截至收盘,上证综指跌破3400点大关,报3381.18点。

“从白马股中恐慌出逃的资金,似乎在‘饥不择食’地涌入科技股,中芯国际大概率是抱团票杀出来的资金在换仓。”一位机构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称。比起26日在市场重挫下仍异常坚挺的新能源概念股,27日半导体板块更为“吸睛”,抱团热潮升温,半导体ETF涨幅一度逼近9%,中芯国际(688981.SH)、兆易创新获得最大的资金净流入,分别净流入50.9亿元和13.2亿元,中芯国际收盘大涨13.53%。

第一财经在26日报道中提及,随着近期有关房地产、教育、互联网等行业监管措施落地,市场对大盘蓝筹股的情绪转差,并不便宜的白马股仍存回调压力,资金将继续从白马股向半导体和新能源为代表的成长股迁移,但半导体和新能源的估值已经颇高,后续需观察资金利率的变化。

来源:通联数据

资金持续出逃“大白马”

本周白马股持续承压。从26日的情况来看,全天涨停个股不足50家,跌停个股则一度多达70家。整体中小市值公司跌幅不算深,体现出抗跌性,但由于“茅指数”,特别是医药、消费等为代表的高估值、稳健类公司调整明显,令投资者体验较差。两市放量成交近1.42万亿元,较上日1.38万亿元再度放量,续创近一年新高。部分龙头,如一线白酒呈放量下跌态势,显示岀恐慌性卖岀的信号。由于技术上跌破了震荡区间,所以机构短期保持谨慎。

27日,在审慎的市场情绪下,“茅指数”继续重挫,且仍被外资持续净卖出。相比起A股,受近期针对教育公平、互联网反垄断、房住不炒等政策影响更大的港股跌幅更为剧烈,恒生指数临近收盘跌幅高达4.7%,美团一度跌超15%。

上周五,教育股大跌带动更多领域中概股急跌,政策层面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趋势可能对市场部分领域有一定冲击。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近期不少投行、基金都在忙于重新调整对部分公司的估值模型,教育、平台类公司首当其冲。

资深全球宏观交易员袁玉玮对记者表示,市场大幅下挫,除了地产板块表面估值偏低,其他板块都具备高估值的特征。

“虽然地产股表面估值低,但远期走弱的确定性高。而且与地产息息相关的板块众多,银行、保险、低端机械等都是权重股;白酒的持续下挫也打击了市场整体情绪,并带动抱团的消费股下挫。此外,医疗、消费行业估值高、被深度抱团,流动性的缺失形成了正反馈的下跌机制。”袁玉玮称。

至此,“宁组合”和“茅指数”的分化不断加剧,且短期内并没有收窄的迹象。26日,以新能源为代表的“宁组合”相对强势,芯片股尾盘暴拉,部分个股持续创新高,27日半导体板块更是大爆发。

有买方机构研究员对记者称,结构上,“茅指数”与“宁组合”是2020年至今最强势的两个板块,但随着“茅指数”的调整,后续“宁组合”能否在业绩高速增长下一枝独秀?业绩的上行能否使已然不低的估值继续扩张?仍待观察。

半导体成抱团标的

27日,半导体取代新能源成了资金抱团标的。事实上,半导体和新能源是国际投资者今年二季度以来最为看好的景气板块。

“目前在半导体产业链中,中游晶圆制造商的基本面最好,其缺货情况也比较严重。尽管上游原材料大幅涨价,但大部分半导体公司的成本是可以传导的,即当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10%时,中游半导体公司也可以相应地向客户涨价10%。”富敦中国资深TMT研究总监古嘉元日前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机构预计缺货的现象至少要持续到2022年年中。之前半导体缺货的主因是贸易摩擦和疫情,导致疫情前半导体库存较低,而疫情又刺激了各类电子产品需求,电动车渗透率的提升也进一步刺激了芯片需求。因此,半导体行业决定增加库存,但这并非一蹴而就。目前在半导体行业中,中游晶圆制造的缺货情况比较严重,例如,华虹半导体、中芯国际、台积电、联发科等都属于这一类。除了缺货,近年来终端产品所需的芯片量不断提升,这也加剧了缺货现象。

瑞信证券近期发布的亚洲科技策略报告提及,多数关键科技终端产品的需求都好于年初预期,其中消费类笔记本电脑的需求明显好于年初预期,服务器和电视的需求略好于年初预期,智能手机的需求大体与预期一致。来自汽车技术的需求进一步增强了半导体板块的强劲程度。更高的需求和不断增加的资本支出强度导致资本支出显著持续增加。

“然而,在我们看来,当前的资本支出只会有助于解决眼下的供应紧张,而不会造成实质性的供应过剩。目前的库存仍然合理,几个行业相关环节的主题仍是短缺,而不是过剩。”瑞信分析师Manish Nigam对记者表示。

瑞信认为,在2020~2023年期间,亚洲(除日本外)科技公司的收益预计将以23%的复合年化增长率增长(未来两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0%)。此外,自今年年初以来,收益预期持续上修。过去,对于亚洲科技公司而言,每股收益修正和股票表现有着密切的关系。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