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起源:一部科学技术进步史》
[英]马特·里德利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1年6月版
“创新”如今在各行各业都算得上是个“热词”,但究竟何为创新,有什么判断标准,它是怎么产生的,需要什么个人条件与社会环境来匹配,以及在历史发展中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可谓众说纷纭,并没有形成相对一致的共识。在经济学界,尽管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承认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至少是之一),但除了熊彼特和索洛,很少有主流经济学家专门研究它。创新常常被看作某些天才人物的灵光闪现,比如瓦特、达尔文、牛顿、巴斯德、莱特兄弟、乔布斯……但在马特·里德利看来却并非如此,他认为,即便这些极端聪明的个体不幸夭折,蒸汽机、进化论、万有引力、疫苗、飞机、苹果手机,等等,仍然会出现,因为创新有它自己的规律。里德利是英国国际生命中心的创始主席,同时还是英国皇家文学会和医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为创新归纳出了一系列“本质特征”,包括:创新是渐进式的,往往是偶然的;创新是重组,包含试错;创新是一项团体运动,但倾向于分散管理;创新更意味着资源节约……
《躺平》
[德]贝恩德·布伦纳 著
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文化 2021年7月版
随着“内卷”和“躺平”这对“反义词”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口头禅,是时候对它们的“文化史”做一番考究了。相对于“内卷”高大上的学术起源,“躺平”的历史要“亲民”得多,毕竟,我们超过三分之一的生命长度都是在躺卧中度过的:睡觉、做梦、做爱、思考、阅读、休养身体,都需要躺下。“躺平”如今之所以被视为带有消极意味,很大程度上是缘于现代社会对主动性的过分推崇———现代工业和后工业世界整个儿就是过于强烈的主动性的结果。然而所有真正具有深度的观看、聆听、沉思、悲悯,都只能在有意识退后的被动性中生长出来。因此“躺平”不能等同于消极或懒惰,它可以是一种反抗,一次整合思绪或者改变看法的机会。在一个将行动和高效视为理所当然的世界里,学会躺的艺术,会有意想不到的回报。本书就是一部关于“躺”的趣味百科全书,涵盖历史、艺术、文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诸多领域,从古埃及人的芦席到现代人的躺椅,从地中海的超长午睡到日本社会的白日睡眠模式,“躺平”的文化史同样丰富多彩。
全球史的视角注重的不是地理、文化、族群、国家这些单元本身,而是单元之间的互动。
但有什么事情是数学家可以做得很好,而机器可能暂时还做不到的?广中平祐的回答是:“可变性”。他认为,正是灵活的、多维的可变性区分了人类与机器人。
影响至今不衰的所谓晋商、徽商、浙商、闽商、粤商、江右商、洞庭商、山东商、龙游商等资本雄厚的商帮,究其根源,最早都可以追溯到开中法所开创的全国性商业贸易网络。
从阿拉伯帝国崛起的公元7世纪到16世纪的几百年,相当于从我国盛唐时期一直到明嘉靖年间,伊斯兰商人们实际主宰了东西方之间的长距离国际贸易。
郑安德肋是南明时期一位年仅19岁的使臣,他与传教士卜弥格一同被派往罗马寻求外交援助,这段历史在260年后才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