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阅读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人工智能产业背后的隐形劳动者|荐书

第一财经 2025-11-07 10:43:42 听新闻

作者:西芒    责编:李刚

他们或许是委内瑞拉的零工劳动者,以微薄报酬为自动驾驶汽车标注数百万张图像,却从未见过真实的汽车……

《投喂AI:人工智能产业的全球底层工人纪实》

[英] 詹姆斯·马尔登 马克·格雷厄姆 卡勒姆·坎特 著

中信出版集团/中信·万物2025年10月版

在硅谷描绘的宏大叙事里,AI如同自我进化的神祇,依靠算法与算力便能凭空创造智能奇迹。然而,本书撕开了这层科技浪漫主义的面纱,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悖论的世界——最前沿的人工智能,其根基竟建立在最古老、最隐形的人类劳动之上。三位英国青年学者以调查记者的敏锐和专家的严谨,追踪了那些被算法经济隐匿的“数字苦力”。他们或许是肯尼亚的数据标注员,日夜筛选网络上的暴力内容,为AI模型提供“安全训练”,自己却承受着心理创伤;或许是委内瑞拉的零工劳动者,以微薄报酬为自动驾驶汽车标注数百万张图像,却从未见过真实的汽车……这些全球南方的新型“知识劳工”,构成了AI金字塔最宽广却最不可见的基座。本书试图彻底解构“AI自主智能”的神话,指出当下炙手可热的生成式AI,其看似神奇的创造力,实则依赖于全球数百万人类劳动者的隐性智慧付出。每一次流畅的对话、每一张精美的生成图片背后,是无数被外包、被零工化的人类智能在默默支撑。

更为深刻的是,本书揭示了这种劳动关系的异化本质。训练AI的人类劳动越是有效,劳动者自身就越快被替代;他们对AI的“教育”越成功,自己在经济价值链中的位置就越边缘。这种悖论使得AI时代的人类处境显得尤为荒诞——我们既是创造智能的工具使用者,又可能成为自己造物的牺牲品。在科技巨头们热衷于讨论“奇点来临”的今天,本书将我们的注意力拉回到了更紧迫的伦理层面:如何为这些“养大”AI的隐形劳动者提供公平报酬、心理支持和职业尊严?当我们制定AI伦理准则时,是否应该将数据劳动者的权益置于核心位置?

《冯道:乱世的理想与人生》

[日]砺波护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5年11月版

当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写下“(冯道)事四姓十君,益以旧德自处”,一种道德审判已笼罩后世千年。日本东洋学泰斗砺波护的《冯道》一书,正是要打破这层厚重的史观冰层,让一位在乱世漩涡中坚守文脉的政治家,从“无耻奸臣”的刻板印象中破冰而出。砺波护以独特的视角,摆脱了传统史家过于沉重的“忠君”包袱。他笔下的冯道,不再是简单的政治投机者,而是一位将“忠”的对象从易姓的君主转向不易的天下苍生与文明传承的实践者。在“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的五代,当政权更迭如走马灯般频繁,冯道选择以“存社稷,安百姓”为最高政治伦理。他的每一次“变节”,实则是以自身名誉换取一方百姓免遭屠戮的悲壮妥协。

本书最精彩之处,在于揭示了冯道如何将宰相之位转化为文化守护的平台。在战火连天的年代,他主持刻印《九经》,使儒家经典得以流传;他巧妙周旋于武夫军阀之间,为文官体系保留火种。在砺波护看来,冯道的政治智慧在于将“仕”与“隐”创造性地结合起来——身居庙堂之上,却始终保持着精神独立性,形成一种“在朝隐逸”的独特生存策略。他还将冯道置于中日政治文化比较的视野中,暗示冯道所代表的实用理性,与日本历史上辅佐不同天皇却维持制度连续性的官僚传统有相通之处。这种跨文化解读,不仅颠覆了冯道被道德史观束缚的形象,更引发我们对政治忠诚本质的再思考:忠诚是指向具体的统治者,还是指向更恒久的文明价值与人民福祉?由此,本书虽聚焦于千年前的历史人物,却映照出当代人在快速变迁时代面临的永恒命题:当外部环境剧烈变动,个体如何在坚守与适应、原则与生存之间寻找平衡?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