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实现从“1到0”关键转型,零碳峰会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趋势

第一财经 2021-08-15 23:12:49 听新闻

作者:邹臻杰 ▪ 马晨晨 ▪ 徐燕燕 ▪ 计亚    责编:计亚

可以预见绿色发展、低碳经济将成为全行业的风向标,助力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目标,已经成为全球企业、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普遍共识。

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下,人类社会将如何实现关键转型?将如何制定其中的发展模式、技术创新路径?

8月12~13日,第一财经主办的“2021零碳峰会”在上海举行,本次峰会从能源变革、城市可持续发展、碳市场分析、绿色建筑、绿色金融等多个角度,探讨绿色低碳经济的未来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在峰会上表示,“双碳”目标下的能源变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先立后破”,先从技术、政策法规和市场机制等层面建立起低碳发展“四梁八柱”,再循序渐进地减少化石能源,构建清洁、零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表示,建设和完善碳市场,不光是排放配额的现货、减排量的现货,也包括多重衍生品,未来将会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

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在致辞演讲中表示,可以预见绿色发展、低碳经济将成为全行业的风向标,助力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目标,已经成为全球企业、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普遍共识。

碳减排与经济增长不矛盾

“中国在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还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应如何看待碳达峰、碳中和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在与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对话时,杨宇东抛出了一个备受业界关注的话题。

“我认为,这是一种理解上的误区,碳排放和经济发展并不是对立、矛盾的关系,而是换了一个赛道,这很关键。”黄震说。

黄震表示,目前我们要进行碳减排,可再生能源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而我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属于全球第一,因此,不论风电还是光伏,中国都是全球主要的供货商。“双碳”目标将撬动更大产业发展机遇,中国实现碳中和可能需要数百万亿级的投资和持续数十年的努力,这也将塑造更高质量的经济和就业、更优美的生态环境以及更先进的科学技术。

杨宇东说,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并不矛盾,真正的聪明人会将它看成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机遇。中国拥有全球关于碳中和最好的创新环境,相关的技术、模式可以大规模地开展。

那么,现有的能源技术是否足以支撑这一能源革命?

“能源革命需要安全、可靠的方式,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黄震表示,要“先立后破”,先从技术、政策法规和市场机制等层面建立起低碳发展“四梁八柱”,再循序渐进地减少化石能源,构建清洁、零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为此,黄震提出了一个未来清洁、零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模式:以“新能源+储能”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为主体,以“化石能源(CCUS)+核能”为保障。

在企业发展结合碳减排目标上,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府参事吴志强表示:“假如企业要办一家工厂,按传统的工业化模式,那一定是步人后尘。但转化一下思路,其实可以在建筑层面,引进例如氢能源住宅等一系列低碳、节能的新模式。”

在更为前端的碳汇计算技术上,吴志强和团队则在2018年就完成了全球范围内13810个城市的样本碳使用、排放等方面的数据统计。

“我国各个城市间碳排放的总量差异很大,有的城市间差距有20倍左右的增长空间。假如我们精确地去监测每一平方公里上的碳汇能力,会发现一些竹林种下去所产生的碳汇能力很强,包括我们有了屋顶绿化的概念、场景后,才能破这个课题。”

吴志强也因此呼吁,各个城市要结合自身土地特点来精准设计碳减排曲线,而相关专家也需要不断学习其中的技术,并用一种改革、创新的姿态来面对碳达峰、碳中和,这是一个系统性改革的问题。

总编时刻-对话院士

完善碳市场体系

碳交易体系,是低成本实现碳减排最有效的工具之一。自今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以来,该领域经验受到业界强烈关注。

在此次峰会上,赖晓明围绕碳价格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未来发展,对全国碳市场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

赖晓明认为,相对于资本市场,全国碳市场是一个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市场,主要以服务“双碳”目标、服务企业低成本减排为主,而建设和完善碳市场,不光是排放配额的现货、减排量的现货,也包括多重衍生品,未来将会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

在运行初期,全国碳市场的交易主体以重点纳管企业为主,交易品种则以碳配额现货为主,市场整体的交易量不大。为此,上海环交所确定了未来的管理目标,“首先是要确保市场规范化合规运行,这是基础;第二个是努力保证市场的价格在合理范围内波动,使得市场平稳运行;三是推动交易规模的增长。”赖晓明说。

为发展和服务多元化的市场需求,赖晓明表示,未来将丰富交易品种;同时将研究引入做市商机制,让机构投资者进入碳市场;提供多元化碳金融管理工具;宣传碳中和理念,政府制定鼓励企业减排的政策。这样,今后将会有更多企业参与市场交易。

那么,在碳市场体系中,怎样的交易机制更有利于碳价的发现?

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副总工程师齐康表示,目前所形成的碳价应该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减排,按照约50元/吨的价格,已经超过了发电厂的边际减排成本;同时,碳价的形成也要兼顾能源的供应安全,目前我国的煤电厂由于受到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亏损面较大,因而碳价也要考虑一些成本因素,火力发电一段时期内还是电力供应和能源供应的主体;另外,需考虑正在建设中的能源市场,电力和天然气市场正在逐步推进,这也与碳价有联动效应。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李瑾则表示,初期来说,碳的价格一方面是让企业感受到排放的成本压力,如果去做减排可以受到一定的激励。在未来企业的投资决策中,会把碳价作为长期影响因素考虑进去,因为过去我们并未将碳价作为约束条件考虑。未来碳价是影响企业长期项目投资,改变成本收益结构去考虑的一个因素,特别是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因素。

ESG投资价值几何

双碳目标下,ESG投资俨然成为资本市场的关键词。

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研究开发部总经理兼ESG业务部总经理赵永刚在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ESG已经成为目前金融市场落实碳中和战略的主要抓手。截至2020年,全球ESG投资规模将近40万亿美元,这一占比在整个全球的资产管理规模中所占比例都是较高的。以美国为例,可持续投资规模17.1万亿美元,占美国资产管理规模的30%以上。

赵永刚表示,尽管境内市场ESG投资起步较晚,但整体发展迅速。不过,目前ESG投资发展还存在两个主要障碍:一是未形成统一共识的ESG标准,各家评价机构的结果差异很大;二是ESG投资实践经验不多,缺乏大规模投资。

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此前估算,若全球温度升幅目标被控制在2或1.5摄氏度,未来30年中国能源系统需要新增投资约100万亿至138万亿元。

对此,毕马威金融风险管理中国区主管合伙人曹劲在作主旨演讲时强调,双碳战略下的金融风险管理同样不容忽视。从风险管理者的角度,要识别和评估、计量这样的风险。比如,企业到底多绿或多棕、真绿还是假绿,必须做客观的评级。这项工作需要很多数据、模型和业界专家共同推动。

曹劲称,金融投资风险的另一特点来自于气候风险的长期效应,即一些企业认为多排放污染物并非迫在眉睫的问题。通常,国际上会采用压力测试或是情境分析的方式来判定。他还建议,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优势,构建一系列先进的评价方法,以客观分析绿色资产和棕色资产等。

“从2018到2021年,我们对MSCI的A股成份股公司进行评级。这些评价的标的里面,评级上升的达到了16.2%,而评级下降的只有6.2%。明显可以看到这几年的进步非常快,说明整个生态圈越来越重视了。”国际指数编制公司明晟(MSCI)执行董事、中国指数业务总监黄凡在峰会上说。

那么,ESG发展还面临哪些阻力?黄凡表示,目前国内投资者的主要导向是追逐短期的好赛道。ESG资产的规模相对占比较小,投资者对整体ESG三个议题以及ESG最终能为他们带来的收益,需要一个接受和确认的过程。尽管还在初始阶段,但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一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中平资本创始合伙人、总裁吴斌认为,一般传统意义作为衡量的尺,投资人看到的只有业务收入、成本、利润等情况。但是一家有责任长远的投资企业,会看到资产负债表里更多的内容。现在需要换一个更新的尺,从ESG的角度看待问题,以更多的维度衡量企业。不过,对于处在充分市场竞争中的企业来说,这可能是关乎生存与死亡的挑战。

“绿色金融最大的目标,是通过新的金融手段解决市场失灵的外部性问题。从我观察到的角度,我们的市场竞争非常充分、非常激烈。在很多传统的行业,毛利率可能都是个位数。对于他们来说,能否生存处于第一位。”吴斌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