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砥砺耕耘三十载 笃行致远开新局——专访中国证券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安青松

第一财经 2021-08-28 09:40:32 听新闻

作者:杜卿卿    责编:钟强

尊重市场规律,尊重金融属性,尊重契约原则,尊重专业精神。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潮,1991年8月2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在人民大会堂宣告成立,这是我国证券业成长历程中的标志性事件之一。30年来,协会发挥了行业自律组织应有的重要作用。3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回望来时的路,协会取得了哪些成绩?资本市场和证券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哪些经验?带着这些问题,第一财经采访了中国证券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安青松。

第一财经: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证券业协会成立30周年。30年来,协会作为证券行业自律组织,伴随我国资本市场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也伴随证券行业走过了从筚路蓝缕到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历程。请问协会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经验?

安青松:30年来协会恪守法律赋予的职责,团结和依靠全体会员,秉持“自律、服务、传导”宗旨,集中行业智慧和力量,从市场全局和行业实际出发,推行自律管理,改善营运环境,促进创新发展,推动和见证了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程,发挥了行业自律组织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协会在履行自律、服务、传导职责上锐意进取,工作重心向推动改善行业发展环境、畅通服务传导机制、构建良好发展生态转变。

证券公司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中介机构,没有高质量发展的证券行业就没有成熟发达的资本市场。在中国证券业协会第七次会员大会上,证监会易会满主席用“六个必须”,即必须坚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须聚焦实体经济提升服务能力、必须坚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必须持续强化风控和合规意识、必须切实提升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必须守正笃实推进证券业文化建设,对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一个高度概括的表述。这“六个必须”是我国证券业30多年探索发展的宝贵经验总结,也是未来中国证券业走向高质量发展应该坚持和巩固的基本经验。

协会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主要体现在“聚焦三个关键,落实四个坚持,发挥好三个作用”上。首先是聚焦“三个关键”: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二是依靠会员发展,凝聚会员力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平台;三是凝聚行业智慧,发挥好专业委员会作用,推动行业为实体经济服务。其次是落实“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守正创新发展,着力为实体经济和居民财富增长提供更高质量、更加精准的金融服务;二是坚持合规风控底线,不断健全证券公司与其自身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架构;三是坚持提升专业能力,尤其是全业务链投资银行服务能力;四是坚持推进行业文化建设,不断提升证券公司文化“软实力”。最后是发挥好“三个作用”:一是完善自律体系,夯实行业高质量发展基础;二是转变服务方式,改善行业高质量发展环境;三是创新传导机制,丰富行业高质量发展实践。通过从这三个方面的努力,协会的自律、服务和传导职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第一财经:中国证监会易会满主席在协会第七次会员大会上指出,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良好开端。请您谈谈党的十八大以来行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哪些成绩?

安青松:30年来,协会伴随着行业共同成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证监会的指导和行业的支持下,协会聚焦服务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证券行业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行业规模和资本实力稳步增长,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形象逐步改善,行业高质量发展迈出重要步伐。

一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取得扎实成效。为实体经济服务是我国证券业发展的一大特色,2012年以来,证券公司为超10万亿元股票及19万亿元交易所债券融资提供承销保荐服务,为逾5万亿元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提供财务顾问服务,以股票、债券为主的直接融资方式成为实体经济补充资本金和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的重要渠道。同时,证券行业围绕科技自立自强、民企纾困、绿色发展、“一带一路”等主题积极创新产品服务。

二是行业规模实力和盈利能力实现大幅提升。截至2021年6月30日,证券公司总资产为9.72万亿元,净资本为1.86万亿元,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10.45万亿元;证券从业人员近36万人,专业素质持续提升,呈现高学历、年轻化、专业化特征。同时,证券公司业务形态逐渐丰富,由传统的经纪、投行、自营业务,向资管、融资融券、衍生品、场外业务、跨境业务等多元化发展,能够有效满足市场参与者的直接投融资需求和交易需求。

三是合规管理风控水平获得全面提升。行业逐步形成以《证券法》等法律为核心、以法规规章为底线、以自律规则为导向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合规理念逐步贯穿各业务环节,整体呈现稳健发展势头。近年来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考验,对通道业务、股票质押、债券违约等重点领域风险做到了早谋划、早行动,取得了较好效果,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做出了积极贡献。证券公司风险覆盖率、杠杆率、净稳定资金率等指标均优于监管标准。

四是行业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成效显著。行业积极参与抗击疫情,助力企业发行“疫情防控债”1652亿元,捐赠物资超过5亿元;助力民营企业纾困,发起支民资产管理计划累计规模990亿元;广泛开展投资者教育活动,共建设国家级投资者教育基地34家。证券公司结对帮扶307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面脱贫“摘帽”。

五是行业文化建设实践呈现良好势头。2019年11月,行业召开文化建设动员大会,提出“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文化理念,在全行业逐步形成共识并付诸积极行动。2021年2月,协会发布推广《证券行业文化建设十要素》,从观念、组织、行为三个层次,提出落实文化建设理念的具体行动指引,得到了全行业的积极响应。截至目前,共有116家证券公司报送了《证券公司文化建设配套制度和改进计划》,112家证券公司更新报送了《文化建设工作推进与落实情况》;60多位证券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接受访谈,发表文化建设研究文章102篇,加强行业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和宣传引导,推动文化建设与公司治理、发展战略、发展方式和行为规范深度融合,与专业能力建设、人的全面发展、历史文化传承和党建活动有机结合,促进提升证券公司的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一财经:2021年2月25日,中国证券业协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证券行业践行扶困济贫社会责任、担当脱贫攻坚初心使命的肯定和勉励。在获得荣誉的背后,协会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取得了怎样的成效,下一步有怎样的考虑?

安青松:担当社会责任是证券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特色,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证监会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协会组织、引导、凝聚行业力量,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成绩斐然:一是发挥动员组织作用,凝聚行业合力。2016年8月,协会发起“一司一县”结对帮扶行动倡议,号召每家证券公司至少结对帮扶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二是发挥支持引导作用,注入金融活水。2017年9月,协会发起“一县一企”行动倡议,号召证券公司发挥专业优势,解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培养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三是发挥激励导向作用,激发主体活力。协会制定发布《证券公司脱贫攻坚等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专项评价指标》,构建正向激励机制,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四是发挥服务传导作用,增强行动自觉。2020年协会组织开展“五个一”宣传活动,以一张脱贫攻坚成绩单、一本精准扶贫案例集、一部扶贫实践纪录片、一位扶贫攻坚典型人物、一份证券公司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总结“一司一县”“一县一企”帮扶成果,极大地激发行业机构的责任担当、行动自觉、荣誉意识。

截至2020年底,102家证券公司结对帮扶的307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帮助18家贫困地区企业上市融资超过126亿元;支持贫困地区通过债券、产业基金等方式融资2500多亿元;设立公益基金和产业基金超100个,规模200多亿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4.53亿元;帮助贫困学生7.65万人次、贫困家庭6.35万户;开展资本市场教育培训1200多场,培训12万多人;公益性支出17.98亿元。此外,协会自2013年起连续8年向定点帮扶的山西省隰县派驻3任挂职干部,引进帮扶资金近1亿元,实施20多个帮扶项目,帮助隰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2021年5月22日在第七次会员大会上,协会向行业发出倡议,号召行业机构巩固拓展结对帮扶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新发展。下一步,协会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和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在中国证监会的指导和证券行业的支持下,持续巩固“一司一县”结对帮扶成果,推动金融服务低碳绿色经济体系建设,助力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

第一财经:在纪念建党百年华诞的光荣时刻,中共中央授予中国证券业协会第一党支部“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您作为协会党委书记并以普通党员身份参与了第一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请谈谈您的体会和感受。

安青松:在百年华诞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共中央授予中国证券业协会第一党支部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这是党中央给予协会基层党组织的崇高政治荣誉,是对在中国证监会党委领导下协会党建工作成绩的肯定和褒奖,也是对协会第一党支部党员干部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鼓励和激励。获此崇高的政治荣誉,寄托了党中央对协会发挥党建引领、担当政治责任的殷切期望。协会全体党员干部将倍加珍惜荣誉,更加坚定信念,在中国证监会党委领导下,投身中国特色证券业高质量的伟大实践,锤炼党性,担当使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厚植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文化底蕴,承担起引导行业形成健康发展生态的政治责任。

在协会第一党支部我是一名普通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是党员的义务,也是党员的本分;同时作为协会党委书记,参加第一党支部组织生活,也是自己联系群众、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提升党性修养的实践平台。通过参加协会第一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历练了自己切实做到“两个维护”、带头提升“政治三力”、推动党建与业务有机融合的本领。

一个支部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是一面旗帜。协会第一党支部全体党员在投身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淬炼党性,思想建党;在资本市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践中努力提升“政治三力”;在强化政治意识的探索实践中凝聚力量,高举旗帜。荣誉即责任,荣誉即使命,协会全体党员将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高昂的士气,奋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为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积极贡献力量,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第一财经:中国证券业协会第七次会员大会5月22日在北京成功举行,您作为新一届协会会长,请问下一步协会在履行《证券法》规定职责、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以及协会自身建设方面有哪些考虑?

安青松:“十四五”是证券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协会将在中国证监会党委的领导下,持续引导行业聚焦三个关键,落实四个坚持,发挥好三个作用,通过形成会员共识实施自律管理,通过增进会员共信形成声誉约束,通过协同会员行动提升行业形象,推动行业机构的归位尽责、勤勉尽责、专业履责;发挥好自律组织的预防性监管、缓冲性监管、包容性监管的作用。

证券业协会是履行法定职责的自律组织,在建设中国特色资本市场实践中承担重要使命。下一阶段,协会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资本市场发挥枢纽功能。组织行业研究制定高质量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引导行业坚持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原则,坚守中介服务、投资银行服务定位,不断提升服务居民财富管理的能力。二是引导行业守正创新,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能力。健全完善自律规则和业务规范体系,发挥好自律管理的补位作用,持续推动行业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加强从业人员自律管理;建立市场化声誉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提升行业机构执业质量。三是督促行业履行社会责任,持续推进行业文化建设。推进行业文化建设,构建良好发展生态;推动行业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服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四是加强协会治理结构和能力建设,全面提升自律服务传导效能。规范治理结构,提升自律管理质效;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党建高质量发展;推进协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队伍凝聚力。

第一财经:股权分置改革被称作资本市场发展的一座丰碑,这场被时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称为“开弓没有回头箭”的改革,打破了股权分置的“坚冰”。您作为时任中国证监会股权分置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能否谈一下股份分置改革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全局性、基础性制度变革的经验与启示?

安青松:在资本市场30多年发展历程中,股权分置改革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市场化改革,作为亲历者有4个方面的体会可供借鉴和思考。

一是要尊重市场规律。股权分置改革之所以被称为是市场化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尊重市场规律。大家都说市场化是我们制度建设的目标,但到底何为市场化?其实,市场化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尊重分散决策。股权分置改革是要将非流通股转为流通股,实现同一类股份同股同权。在早期的探索中,没有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考虑,而是简单按存量股份出售处理,并且采取行政定价、统一决策的方式减持国有股。这就难以平衡市场各方利益,引起市场长期低迷。2005年4月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是以市场基础制度改革为出发点,采取了统一组织、分散决策的路径取得了成功,充分体现了尊重市场规律的重要性。

二是要尊重金融属性。在早期探索中,曾经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国有股减持方案,比较集中的看法是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取得成本不一致,因此非流通股上市必须补上成本差价,但是差价怎么算又莫衷一是。实际上这是一种传统的会计核算的观念,背离金融跨期配置资源的属性,即股票作为金融产品,其价值是基于未来的预期收益,而不是报表账面价值。因此,在改革机制设计中,两类股东协商对价的内容是平衡预期收益,而不是“取得成本差价”(今天还有学者误解这一点)。在改革实践中,出现不少以公司业绩承诺作对价、大股东注入优质资产作对价的方案,充分反映了改革方案尊重金融属性的特点。

三是要尊重契约原则。在股票市场设立之初,非流通股的形成,是基于招股说明书订立的“暂不上市流通”的约定。当时有人提出把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分立,建成两个不同交易规则的市场行不行?如果这种想法实现,既违背了股份制的基本原理,也违背了股票市场的基础契约。因此,在股权分置改革中,遵循契约原则由当事人双方协商解决由于契约改变的利益平衡问题,在协商过程中以规则保护、程序保障所有当事人意思表达的权利,最大程度尊重了契约原则。

四是要尊重专业精神。股权分置改革涉及千家万户利益,非流通股的形成错综复杂,改革方案千变万化,市场预期起伏波动,改革方案的设计既需要明确规则和稳定预期,又需要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普适性,改革规则的制定要求非常专业、周全、细致。提案机制、表决机制、信息披露、停复牌安排、“锁一爬二”等等,包括在改革过程中维护市场稳定的措施,以向市场主体提供流动性支持和制度供给为主,充分体现了尊重专业、按专业办事的精神。

第一财经:您自1995年起便在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工作,见证了上市公司规范发展的历程。回顾过去,您对上市公司监管哪些事印象最深刻?当前,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作为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未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您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安青松:从中国资本市场诞生之时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就高度重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1992年中国证监会成立之初,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同志就提出了“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的观念。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一直是监管部门努力的方向。2004年“国九条”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提出工作部署和要求,在2005年《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的通知》(国发[2005]34号,简称34号文)中,进一步明确促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工作方法、路径和职责分工。202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国发[2020]14号),进一步明确新发展阶段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目标和方向。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中国特色资本市场发展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国际证券监管当局很少强调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只有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中国资本市场,才通过强调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突出保护全体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上市公司质量内涵丰富,包括经济效益、会计基础、治理能力和信息真实等方面,因此,上市公司质量至少包四个维度:一是经济质量,就是经济效益;二是披露质量,即信息披露的质量;三是治理质量,即公司治理的质量;四是会计质量,真实、公允地反映经济实践。从以上4个维度看,监管部门能够直接发挥作用的是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给投资者一个真实的上市公司”,是我国上市公司监管的工作目标,也是全球证券监管部门共同努力的方向。对于上市公司的经济质量、会计质量、治理质量,需要各部门、全社会力量共同动员、共同推进形成合力,不仅需要证券监管机构依法履职,发挥监管导向作用,也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完善制度安排和执行体系,构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良好生态。

从3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上市公司在结构上可能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影响到资本市场“晴雨表”功能的发挥。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比重偏大,而代表经济增长趋势的新经济上市公司占比相对较低。近年来这种状况已有很大的改观,特别是设立科创板,两板并试点注册制取得突破,新经济上市公司队伍不断壮大,上市公司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这种积极变化可能还会有一个过程,资本市场促进资本、科技与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的枢纽功能日益增强,支持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作用更加突出。当然这不代表资本市场不吸纳传统经济,传统经济在资本市场发挥“压舱石”的作用。

第一财经:2021年4月8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五十次会议强调,继续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我国资本市场30多年发展取得的辉煌成绩,制度建设是贯穿其中的主线。您具有30年证券从业经历,能否谈一下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认识?

安青松:国务院金融委提出的“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9字方针,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个人理解有4个方面值得思考。

一是要坚持市场化。所谓的市场化,就是制度设计要遵循市场规律和市场逻辑,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行政主导的治理体系中,尤其要在制度层面做到“不干预”,最大限度保障分散决策、自主决策,从而实现卖者有责、买者自担,真正发挥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管理风险的作用。

二是要坚持法治化。资本市场的市场属性极强,规范要求极高,必须以规则为基础,切实落实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增强投资者的信心。规则预期确定是法治化的基础,如果没有稳定的规则预期,就没有稳定的市场预期,就难以实现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三是要坚持专业化。资本市场是一个内涵丰富、机理复杂、利益多元的规则系统,更加强调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奉行专业主义,恪守专业精神,遵循市场规律行事,按照金融市场属性办事,才能保障资本市场行稳致远、长治久安。

四是要坚持实践立场。我国资本市场是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规则制定中大量援引了来自英美法系、日本和中国香港的规则,但这些规则能否发挥有效作用,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尊重本国市场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实践是一条重要的原则,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跨越阶段,不顾实践照搬照抄。近期国务院金融委提出要把中国特色资本市场作为重大课题研究,就是一切从实践出发的立场和观点。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相关阅读

超越预期,行稳致好-对2024年第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超预期的评述与分析

2024年4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发布了《2024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初步统计,2024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2.93万亿元,超过了原有预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部门。报告一出,引起了业内的广泛讨论,我们在此对2024年第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超预期进行整体的分析评述。

22小时前

并购重组制度优化 产业驱动将成主流

04-23 15:09

上市券商监管规定再迎大修,证监会四举措加强监管促“领头羊”做强

此次修订主要涉及四大方面,包括优化发展理念、加强投资者保护、健全内控治理、完善信息披露等。

04-12 17:41

擘画数字未来,深化数据改革——“首次全国数据工作会议”解析与展望

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刻,中国正迈向一个由数据驱动的未来。这一转变,旨在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不可或缺的一环。4月1日至2日,北京成功举办了首次全国数据工作会议,这不仅是对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要性的强调,也是对数字中国建设未来蓝图的深度探讨。

04-08 03:36

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

新质生产力是指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以新技术为驱动、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涌现的生产方式。它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技术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和融合性的生产力形态。本文将探讨中国如何积极布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分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义及未来政策支持。随着以深圳、上海等城市通过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当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04-01 01:19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