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跨越兴都库什山,奔赴阿姆河之乡,阿富汗为何如此诱人

第一财经 2021-08-31 12:53:00

作者:朱洁树    责编:李刚

不少阿富汗旅行文学作品相继被译介成中文,中国的旅行者也开始讲述他们在阿富汗的见闻。当不同的现实交叠在一起,这个邻国也开始变得更加生动清晰。

近期,随着美国军队的撤离和塔利班政权的回归,阿富汗再次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这个国家被称为世界的肚脐,自古以来,它是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也是战乱纷争的汇聚之地。

历史上,阿富汗所在的地区处在各个时期帝国列强的边缘,如波斯帝国、贵霜王朝、大唐、莫卧儿帝国,还包括成吉思汗和亚历山大大帝所建立的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过去200年,阿富汗先后五次遭受外敌干涉,先是英国人,然后是俄罗斯人、美国人,它们无一例外地折戟而归,因此,阿富汗也被称为“帝国的坟场”。《无规则游戏:阿富汗屡被中断的历史》作者塔米姆·安萨利对此评论说:阿富汗这片土地并非不可征服,只是所有成功的征服者现在都被称为“阿富汗人”。

宣礼塔、佛教石窟、考古遗迹,记录着这个地区辉煌的文明和历史,对于世界来说,也是一笔珍贵的记忆。考古学家、历史学者来到这里见证和发掘历史,游客赶来触摸和体验现实。他们见缝插针地利用起每一个和平的间隙,留下了一系列旅行文学作品。在每一场旅行中,作者都会感慨于阿富汗的文化与历史,与此同时,也在一次次见证这个国家的现实的切面。

这几年,不少阿富汗旅行文学作品相继被译介成中文,中国的旅行者也开始讲述他们在阿富汗的见闻。当不同的现实交叠在一起,这个与中国拥有92.45公里共同边境线的邻国也开始变得更加生动清晰。

 

1、国王被杀了

《前往阿姆河之乡》

[英] 罗伯特·拜伦 著 顾淑馨 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12月

1933年8月20日,英国人罗伯特·拜伦从威尼斯出发,开始了东方之旅。他以自驾为主要交通方式,经过塞浦路斯、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波斯、阿富汗,1934年6月抵达印度。次年,他在北京以日记体形式写下了这段旅行。

作为全书的题眼,拜伦心向往之的阿姆河就在阿富汗北部与苏联交界处。彼时,苏联对中亚各加盟国实施了封闭式管控,很多苏联人经阿富汗外逃,或渡过阿姆河后聚集在南岸区域。边境局势相当紧张,因此拜伦没有能够真正见到阿姆河。而且,就在拜伦抵达阿富汗的半个月前,阿富汗国王纳迪尔被一名高中学生开枪打死,当地人纷纷担心一场变局即将来临。

扑朔迷离的政治局势没有拖住旅行者的步伐,恶劣的气候和艰辛的路途却令其步履维艰。拜伦很快开始腹泻,随即恶化成痢疾,他只能返回波斯。等到来年春天冰雪消融,迎接拜伦的却是狂风骤雨、山洪倾泻。拜伦的行文风趣活泼,将跌宕的旅途描绘得精彩纷呈。而他对于沿途古迹建筑的细致描摹,更为他赢得了旅行家及文明鉴赏家的声誉。

 

2、美苏竞相修路

《亚洲高原之旅:文明的兴亡》

[英] 阿诺德·汤因比 著 李娟 译

光启书局|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8月

二战前,阿富汗是英俄反复争夺的地区。二战后,世界进入美国苏联争霸的格局。1960年,71岁的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来到这里,他看到两国工程师正在竞相为阿富汗修筑道路,他希望这有助于帮助阿富汗摆脱政治斗争的阴霾,重新成为文化和经济的国际枢纽。

汤因比的旅程从首都喀布尔出发,沿着环形主干道顺时针而行,依次抵达坎大哈、赫拉特、巴尔赫,最后回到喀布尔。与其他作者相比,汤因比的这次旅程享有最高规格的待遇:英国驻阿富汗大使全程陪同,两辆路虎保驾护航,所到之处都有顶级招待,无需担心后勤和安全。但旅程还是被狂风暴雨打乱了节奏。暴雨冲断路网、冲毁桥梁,当地官员带着人马不断为他们架桥筑路,保证他们断断续续的前行。

汤因比意识到,自古以来,穿越山区的商队都知道要避开河流峡谷,因为旅人最危险的敌人就是被峡谷困住的高涨河水,崎岖难走的陡峭山坡才是更好的选择。时光流逝,人们已经发现了能够翻越阿富汗山脉的所有步行路线,有经验的向导可以自由组合,避开泥浆、大雪和洪水。然而,当现代文明将开山筑路的工程带入山区腹地,却忽略了古老的智慧——避开河流的危险。这也将是不断侵扰山区路网的劲敌。

整个旅程中,汤因比和当地人的接触较少,这让他专注于回首阿富汗的辉煌历史:从犍陀罗到贵霜,从孔雀王朝到萨珊波斯,从花剌子模到莫卧儿帝国,从英俄大博弈到冷战,文明的兴亡与角逐,一直是这片土地不变的话题。

《走过兴都库什山:深入阿富汗内陆》

[英] 埃里克·纽比 著 李越 译

商务印书馆 2021年5月

在汤因比抵达阿富汗之前不久,37岁的英国人埃里克·纽比进行了一场另辟蹊径的阿富汗之旅。1956年,他厌倦了时尚界的生活,想起朋友休·卡莱斯曾经给他讲过的失败的登山经历,于是发去一封电报:“6月你能去努里斯坦旅行吗?”这封电报开启了一次传奇般的阿富汗兴都库什山之旅。

开始登山前,两位探险家同样经历了一段颇为艰难的驾车之旅。他们与汤因比的行程正巧相反,从赫拉特逆时针经坎大哈抵达喀布尔,7月的“120日之风”让他们看不清眼前唯一的路。每当遇到桥塌,他们会熟练地给发动机裹上防水布,给尾气口套上橡皮管,将汽车改造成一辆水陆两栖的机器。

很多评论家认为纽比不擅长风景描写,对异域文化也缺乏深入理解,然而,他对一切危险和困难都轻描淡写的叙述风格,却令这次奇妙的探险自成风格。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尽管登顶米尔萨米尔峰的计划最终失败了,但这本记录一次不成功的冒险的书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3、两次塔利班之间

《寻路阿富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英] 罗瑞·斯图尔特 著 沈一鸣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8月

历史学家的美好愿望终究没有实现,嬉皮士式的肆意探险也戛然而止。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随后苏军陷入了各势力游击队的泥潭,直至1989年撤离。塔利班在5年后成立,成员多是不满军阀混战的学生,他们的政策比起军阀正规许多,但残暴酷刑、仇视异教等政策,让这个国家长久处于压抑和恐怖之中。直至2001年,美国以打击本·拉登为由推翻了塔利班政权。

2001年圣诞前后,正在亚洲徒步旅行的英国人罗瑞·斯图尔特得知塔利班倒台的消息,直接从尼泊尔坐车返回阿富汗,开启了横穿阿富汗的徒步旅行。

当时,塔利班依然在南部干道打仗,因此,斯图尔特选择穿越直线距离更近的中央山谷。他发现,印度莫卧尔王朝第一位君主巴布尔也曾和他一样走过这条路。不过,冬天的风雪几乎要了巴布尔的命,同样的风雪也没有让斯图尔特好受一些。

斯图尔特遡哈里河而上,穿过高山隘口,再顺喀布尔河而下,到达首都。整个行程用时一个月,经过四个省:赫拉特、古尔、巴米扬和瓦尔达克,大致代表四个不同的地形、四个不同的民族:赫拉特的塔吉克人、古尔山区的艾玛克人、巴米扬的哈扎拉人、瓦尔达克的普什图人。

起初,阿富汗政府派了三个士兵陪着斯图尔特行走了第一段路,艰辛的路程也折磨着士兵,他们的脚磨出了水泡,有一位还身染重病。后半程,陪伴他的是一条当地战犬,斯图尔特叫它巴布尔。在雪地里,当他们各自精疲力竭的时候,斯图尔特和巴布尔用体温互相支撑。

斯图尔特是2001年塔利班倒台后第一位穿越中央山谷的外国人,他见证了很多历史性的时刻。对于丝绸之路上的古代客栈、古城遗迹,他也充满了兴趣。而当他沉浸在每日的行走当中,或者看到当地人的艰难处境,又会不免发出疑问:辉煌的过去,对于当地人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

《阿富汗访古行记》

刘拓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年6月

刘拓的《阿富汗访古行记》记录了2014、2017年他两次前往阿富汗的旅行。作者有考古学的背景,不过在这本书里,他更像是一位真正的“驴友”。

他会在旅行前尽可能周密地做好攻略,以飞机、包车为主要交通方式,利用有限的时间和金钱,尽可能地抵达每一个旅行目的地,在危险中莽撞前行,在挫折中放声哭泣。相隔三年的两次旅行,让他可以捕捉到阿富汗局势的瞬息变化,也充分感受到阿富汗人的热情、狡黠、虔诚,以及他们面对变化和危机的坦然。刘拓曾经将他2014年的那段经历分享在旅行论坛上面,这本书也是最新鲜出炉的一份旅行见闻。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