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在2021年金融街论坛上,央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中国发展绿色金融初期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并为污染防治、节能改造等项目筹措资金。随着环境问题逐步得到缓解,气候变化成为下一段时期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陈雨露指出,中国高度重视金融在绿色与低碳发展中的作用,是最早发展绿色金融的国家之一。过去5年间,中国积极构建绿色金融政策框架,支持绿色与低碳发展。
截至目前,中国绿色贷款余额接近14万亿元,绿色债券存量规模接近1万亿元,均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中国绿色金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绿色贷款不良率低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绿色债券尚无违约案例。
陈雨露称,绿色发展成为疫情后国际经济复苏的亮点,中国是绿色复苏的积极践行者。
2020年,中国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GDP突破100万亿元,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较2019年提高1个百分点。
“这表明中国在应对疫情期间,仍然坚持了绿色发展的主基调。绿色金融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复苏做出了贡献。”陈雨露说。
此外,他还表示,中国正在不断完善和优化绿色金融政策框架。比如,央行修订《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提高有关标准,发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
中国是G20中最早提出绿色金融议题的国家,也是最积极的倡导者。陈雨露也指出,中国不仅注重自身绿色金融发展,还积极参与和引领绿色金融相关领域国际合作。
他表示,在主要国家坚持绿色与低碳发展的背景下,2021年G20主席国意大利决定恢复可持续金融议题并将其升级为工作组,人民银行继续作为牵头方推动相关工作。此外,由人民银行参与发起的绿色金融网络(NGFS),现已扩展至90多家正式成员和14家观察机构,致力于从央行和监管机构的角度分析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支持扩大绿色融资。中国还与欧盟等经济体共同发起可持续金融国际合作平台(IPSF),重点就绿色金融标准的国际趋同等议题开展研究,预计很快发布中欧绿色金融共同标准,有效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绿色与低碳发展。
【编者按】随着ESG多项国际准则生效实施,ESG的发展进入新纪元。2024年,ESG理念迎来20周年。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与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第一财经联合推出“ESG+20可持续发展领导力系列访谈”节目,通过对话20位中国企业家的形式,结合实地走访受访企业的实践成果,探讨中国企业领导者在可持续发展、ESG及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洞见、成果和领导力。
《意见》首次在省级层面明确碳排放配额属于合法质押标的,首创以省级文件明确“双登记”模式确认碳资产权属,并设置行之有效的违约处置机制,标志着广东在推动统一的碳金融市场建设上迈出关键一步。
到2027年,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金融体系基本成熟,服务适配性有效增强。
“碳路未来-2024气候行动典型案例”涵盖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气候行动公益项目、减排与碳汇项目、产业生态圈建设、绿色金融、绿色能源、政府、园区气候行动、循环经济9大类共计41家机构获得案例入选证明。
在全球经贸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上海正全力推进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的联动发展,航运金融作为关键的纽带,其创新发展对提升上海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