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刘元春: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1-12-03 15:21:31

作者:刘元春    责编:张健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具体表现为持续40多年的高增长、低波动、低通货膨胀的奇迹。

关键词:创造奇迹

深化改革,盘活中国经济的“一池春水”

记者:过去几十年间,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创造这一奇迹的主要动力有哪些?

刘元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具体表现为持续40多年的高增长、低波动、低通货膨胀的奇迹。

创造这一奇迹的动力之一是改革红利,即通过深化改革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盘活了中国经济的“一池春水”。二是全球化红利。我国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中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利用全球分工的调整盘活国内生产要素,成功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的竞争力。第三,我国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将大量农村剩余人口转移到城市和工业领域,创造了人口红利和工业化红利。

此外,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我国建立起强大的宏观调控体系,成功应对内外部各种波动的冲击。这种强大的反危机功能,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记者: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如何理解三者的联系与区别?“明显增强”的原因是什么?

刘元春:发展的平衡性是指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发展要求,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各个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通过调整比例、优化结构,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在平衡发展中拓宽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后劲。

协调性强调发展的各个领域、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与良性互动,例如城市与乡村、国内与国外、东中西部等。通过补齐发展短板、建强弱项,使协调发展成为建设全面现代化的内生动力。

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指在较长时间、较大范围内实现平稳较快发展。近年来,我国推动经济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在经济结构转型中寻求突破,实现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增长。

取得这一成就的原因,首先是始终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科学谋划改革调整的顶层设计,确保我国经济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发展理念,极大激发了各类微观经济主体的强大动能,汇聚起强大发展合力。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创造这一奇迹的制度支撑。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用好“看不见”和“看得见”的“两只手”,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又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

记者:六中全会公报指出,“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为了迈上这条发展之路,我国进行了哪些实践和探索?

刘元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环境面临复杂深刻变化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诸多重要论断。

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领域面临的主要任务,一系列改革统筹推进,有序展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阶段;针对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结构性问题突出,且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在供给侧的现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三去一降一补”重要任务;着眼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通过专题性举措展开系统性攻坚;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循环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总要求,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

关键词:中国特色

党的领导,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有优势

记者:经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中,体现了哪些“中国特色”?

刘元春: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宏观调控方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采用政策组合拳,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顺应经济中长期发展要求,在传统逆周期调节的基础上创新提出“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的要求,在科学规划的框架下协调推进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政策调整。同时,我们不仅在需求侧发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还根据当前的主要矛盾启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内外部面临的新挑战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

这样的政策体系是西方国家所没有的,这些战略所遵循的思想也不是西方“教科书”的教条,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进行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记者: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经济建设领域我们如何延续和发展这样的“中国特色”?

刘元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科学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经济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也深刻揭示了党领导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这些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既是“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的深刻总结,更是“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行动指南。

正如《决议》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我们应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这些宝贵经验坚持好、运用好、发扬好,确保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创造新的发展奇迹。

关键词:共同富裕

创新实践,做大分好高质量发展的“蛋糕”

记者: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六中全会公报强调“促进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应当如何总结发扬此前的宝贵经验,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刘元春:首先,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在较长历史阶段不断缩小社会个人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域差距。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并不是简单的“均贫富”,不可一蹴而就。其次,我们应当认识到,效率与公平并不是割裂、对立的关系,而是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效率和公平各有侧重。

因此,我们需要在不断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依靠高质量发展推动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形成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良性互动。

从实践层面看,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前所未有的一种尝试。我们能够从中总结经验,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框架,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先行先试的范本,更重要的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全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收入分配两极化提供中国思想、中国方案。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