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长三角高企:数量是8年前的20倍,全国占比达27%

第一财经 2021-12-23 21:02:23 听新闻

作者:金叶子    责编:姚君青

2013~2020年,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年均49%的增速在长三角全域快速增长。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年来,三省一市产业协同发展有何特点?

近日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发布的《长三角产业创新发展报告:分布与协同》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13年至今,长三角产业创新发展呈逐年加速态势,特别是2018年以来步伐明显加快。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徐宁对第一财经分析,根据报告,2013年至今,长三角产业创新发展呈逐年加速态势。八年间,高企数量年均增长率超过50%,2020年已增至7万多家,数量是2013年的20倍,全国占比从6%上升到27%。尤其是2018年以来,增长明显提速,年均增长率超过60%。

长三角一市三省高企格局基本稳定

报告选取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典型样本和研究对象,对高企中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两个类别进行了区分,从趋势演化(时间序列)、空间分布(41个地级市)、区域协同(企业跨区经营)、创新协作(产学研协同)等维度观察发展情况。

分类别看,生产性服务业增速明显快于制造业,占比稳步提升(30%~43%),从落后制造业25个百分点追赶至基本平分秋色。“说明八年来长三角产业结构持续改善,生产性服务业逐步成为制造业优化升级的‘推进器’。”徐宁说。

而从区域看,长三角一市三省高企格局基本稳定,且各有侧重。2020年数据显示,江苏高企数量最多(占长三角40%),两类产业旗鼓相当;浙江其次(占28%),制造业大幅领先;上海第三(占21%),生产性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安徽最后(占11%),制造业较强。

长三角最重要的一个使命,就是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提高长三角地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辐射带动全国发展能力。

今年前三季度的数据也显示,长三角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势良好。

前三季度,江苏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7.3%,浙江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29.2%,安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1.7%。而全国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速为18.7%。

制造业以年均49%的增速增长

9日,在2021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主题分论坛“长三角制造一体化与智能化发展论坛”上,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理事长、院长刘志彪表示,未来长三角产业的发展,应该是在长三角内部形成世界型的产业集群,这种产业集群可以模糊长三角区域之间的行政边界,实现广泛的一体化效应,而且也符合未来全球产业链集群竞争的方式。

刘志彪表示,长三角地区上海是降低交易成本的地区,江苏、浙江等是降低制造成本的地区。交易成本低加上制造成本低,综合成本低具有强大的世界竞争力。他解释,交易成本低的地方一般都是制造成本高的地方,而制造成本低的地方大部分都是交易成本相对比较高的地方。“上海的几大中心都是在降低交易成本,而其他地方主要是降低制造成本,所以这种制造成本跟交易成本的协调产生一种布局效应,越是靠近上海的地方竞争力越强。”

报告的数据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些观点。

报告指出,2013~2020年,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年均49%的增速在长三角全域快速增长,并在局部区域集聚呈现出“倒ξ”双轴分布态势:即以上海为中心,向西沿长江形成“沪宁合产业带”,向南沿东海岸线形成“沪杭甬瓯产业带”。

按要素性质分,长三角制造业始终由技术密集型行业主导,但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比略有增加,说明这两类产业创新力增强,优化升级在逐步推进。一市三省也体现出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特点(2020年,上海1079家,占49%;江苏6235家,占45%;浙江4880家,占40%;安徽1685家,占41%)。

从城市间有向链接来看,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呈现出明显的以省会为核心的省际一体化特征,2020年Top3网络中链接度居前的城市分别为上海(34)、南京(22)、杭州(16)、合肥(16)。

不过,长三角也存在产业同质化的现象。根据报告,长三角制造业门类前五为:通用设备制造业(6653家,2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4112家,13%)、专用设备制造业(3929家,12%)、汽车制造业(2418家,7%)、金属制品业(2323家,7%)。从区位集聚度来看,以前五行业为代表的制造业体现出区域产业同质化程度高的特点。

徐宁建议,在产业同质化与区域分工定位方面,未来在一体化进程中,可以由政府间协同探索能够实现产业兼并收购与市场出清的机制,使得经过竞争之后被市场验证实力不济的企业能够被淘汰出局,实现市场的均衡和产业的优化,注意制定长三角区域统一的规则等。

(制图数据均来自《长三角产业创新发展报告:分布与协同》,报告作者为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徐宁、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助理谢凡)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