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问题是:智库要取得什么目标?
找到组织的核心使命,也就是组织长期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可以为组织提供一个行动指南。而且,即使是在活动多样且战略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也能使每个人都能与组织休戚与共并将精力集中在当前的目标上。
确切地说,找到组织的短期目标,对于倾注力量来获取影响力至关重要。在大型智库中,目标设定通常着眼于全局性变革,而具体目标的设定则交由具体项目和研究者来负责。
另外,设定一个能够阐明智库使命的成果导向型目标,对于评估智库的成果以及从经验中学习也非常关键。
第二个问题是:智库如何才能做出特殊贡献?
一个智库想要取得比较优势,就要找到自身所擅长的事与政策环境中所存在的需求之间的交叉点。
例如,有些智库研究的是那些没人能有效处理的议题;有些智库的独特标志是意识形态性的,比如在相关议题领域持有独特的观点,或者在他人选边站时,唯独它持中立立场;还有些智库的独特标志是地域性的,比如它或许是某个城市或某个地区唯一处理有关议题的机构。
要取得比较优势,智库还需要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比如是提出原创性思想、开展政策研究,还是提供能够使人们展开对话的空间。
第三个问题是:谁是智库的关键受众及如何影响他们?
对想要获得影响力的智库来说,仅仅在一个独特的领域开展高质量的工作是不够的,还要保证其产出能够送达所预期的目标受众。在许多情况下,智库的目标受众都是身处要津的决策者,当然,也可能是意见领袖、其他研究者、基层组织、媒体或广大的公众。
要影响不同的受众,需要确立有区别的外联策略,只有这样,研究者才能用最有效的方式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博客、脸书和推特等社交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增加了外联的机会,但这些新技术也创建了一个使各个组织不得不参与竞争的更加拥挤的思想市场。
而且,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不断增多的真正具有国际性的议题,也使智库的受众乃至其自身的结构日益具有全球性。
第四个问题是:智库需要哪些资源及如何拓展资源?
成功的智库都有这样一种信念——资源随愿景和战略而来,而不是由资源带来愿景和战略。
不过,找到足以实现宏大目标的资源仍然是执行中的关键,而且,智库的资源引擎,即获得资金的情况以及人员配置的情况,通常有助于形塑其目标以及所开展的活动。对每一个成功的智库和政策研究项目来说,有4种资源至关重要:
人力资源:包括工作人员、学者和董事会,这些共同构成了智库的知识资本;
财力资源:来自研究基金、合同收入、项目收入、个人和企业捐款以及捐赠基金;
合作伙伴资源:也就是与志趣相投的组织结成伙伴关系,以成倍增强自身的影响力;
声誉资源:即品牌资源,这能够为智库赢得关注度并吸引人才。
在智库想要做的(第一个问题)、擅长做的(第二、第三个问题)和智库的资源基础(第四个问题)之间找到正确的交叉点十分关键。
然而,在智库的工作中,没有哪个领域会比资源领域存在更多的陷阱和危险了,从资金不足、人力资源管理不善,到资金提供方试图控制项目等,都可能阻碍研究的进展。
资源管理几乎总是智库发展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不过,成功的智库总是能找到方法将其有效融入自身的目标和行动计划中,而不是将其作为一项独立的活动来处理。
第五个问题是:如何评估智库的影响力并鉴往知来?
成功的智库会努力找到自己成败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目标和策略。由于思想与实际政策结果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所以,智库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如何评估自身的影响力。
不过,那些有清晰的预设目标的智库,可以开发出系统的方法来评估自己是否取得了成功——至少能评估自己是否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个有效的评估,需要对以下三个维度进行系统的逐一监测:
第一是投入,即资源;
第二是产出,如事件、出版物、媒体引用率、网络点击量等;
第三是结果,即对政策思想和决策的实际影响。
前两者通常可定量测量并定期监测,第三个维度的评估则要求对现行的定性分析开发出严格的方法。
成功的智库和政策研究项目都找到了创造性的方式对自身运作进行定期评估。
第一财经研究院作为企业智库代表参加此次会议,并进行了主题分享。
机构认为,从中期维度看,央企整车厂战略性重组有助于整合供应链资源和减少品牌低效竞争,提高央企新能源汽车品牌市占率
券商认为,整体市场呈现风险偏好提升的趋势,创新药是较佳映射子版块;建议延续科技领域中端侧AI+国产算力+军工+锂电+港股创新药的主线配置。
整车央企将进行战略性重组 业绩预喜整车股名单出炉
国务院国资委表示,战略性重组的目标是集中央企的研发制造和市场等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引领智能网联变革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