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社保基金可持续性明显下降,全国统筹待加速

第一财经 2022-01-06 19:47:06 听新闻

作者:郭晋晖    责编:杨志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年盈余率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仅六个省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盈余率为正值,即当年养老保险收入大于支出。

受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影响,我国社保基金可持续性整体上出现较为明显下降趋势,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在内的一系列社保改革举措需尽快推出。

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近日发布《中国各地区财政发展指数报告2021》(下称“报告”)。该报告社保基金可持续指数部分提出,我国社保基金可持续指数从2008年的52.54降到2020年的39.2,人口老龄化压力对社保基金可持续性提出严峻挑战。

报告建议,社保制度的改革方向是“低费率、宽费基、严征管”,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应加快实施,以进一步加强全国各省基金之间的均衡和调度,从而提高养老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按既定时间表,我国将从今年开始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目前地方社保信息系统正在陆续接入全国统筹信息系统,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已箭在弦上。

可持续性下降

在人口老龄化和疫情叠加影响之下,全国和各省份的养老保险可持续指数均出现明显下降。

报告展示了2008~2020年社保基金可持续指数得分的平均情况。整体来看,社保基金可持续性整体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这与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有直接关系。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上升,社保基金中长期支出压力不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占总人口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有1.9亿,占总人口的13.5%。我国已由老龄化社会逐步迈向中度老龄化社会。

报告显示,我国养老保险抚养比(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中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数之比)在2008年时为36.9%;2018年升至43.7%后略有下降,2020年从2019年的43.3%降至42.5%,但退休人员占总参保人数之比依旧较高。

该报告中的养老保险抚养比,是指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中退休人员的相对比例,为负向指标,养老保险抚养比越大,说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偿付压力越大。

短期来看,为应对疫情冲击,我国出台了大规模保障就业和民生、帮助企业复工复产的政策,包括依据各省份疫情受灾程度和市场主体经营能力制定的大规模、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这对缓解疫情期间市场主体流动性紧张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2020年社保基金收入缩水,社保基金可持续指数下跌。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孙永勇对第一财经表示,疫情削弱了许多用人单位和职工的缴费能力,同时,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减免社保缴费的力度,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收入产生了影响。

养老保险基金盈余率是考量社保基金可持续指数的重要指标之一。报告称,受疫情复工复产税费减免政策影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大幅缩减,而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又具有刚性特征,导致当年基金盈余率较大幅度下跌。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年盈余率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仅六个省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盈余率为正值,即当年养老保险收入大于支出。

其中,北京、西藏和广东养老保险抚养比较低,基金盈余率显著为正,分别为9.6%、10.5%和14.1%。受疫情冲击,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占比较大地区的基金盈余率降幅较大。受老龄化问题困扰,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养老保险基金盈余雪上加霜。其中,辽宁养老保险收不抵支的情况最为严重,盈余率为-42.9%。

加快实现全国统筹

报告称,与2019年相比,2020年各省份社会保障基金可持续能力均有所下降,但程度不一。有14个省份总指数分值排名上升,8个省份总指数分值排名下降。江苏、海南、浙江和山东社保基金可持续能力下降较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社保基金可持续能力最高和最低的省份变化不大,西藏、北京、广东、云南和贵州稳定在前五位,天津、内蒙古和东北三省排名则一直较后。

中国养老保险偿付压力地区间差异较大,广东养老保险抚养比最低,仅为17%;黑龙江养老保险抚养比高达79%,这意味着黑龙江每十名在职职工就需要供养近八名退休人员,养老保险的供养压力较大。与2019年比较,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养老保险抚养比持续提高,老龄化和人口流出使得这些地区的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偿付能力持续降低。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心主任杨燕绥表示,2018年国家建立了中央调剂金制度,只能暂时解决部分省“保发放” 问题,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在地区分布不平衡,亟待实现全国统筹。

报告认为,中央调剂制度作为一个过渡手段,过渡期不应该太长,在加快实现全国统筹的同时,应当优化制度设计,保证地方税务机关征收激励。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