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此刻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LPR降息!5年期下调为4.6%,释放什么信号丨火线解读

第一财经 2022-01-20 11:46:40

作者:张瑜    责编:顾蓓蓓

5年期以上LPR并未与MLF利率等幅下调10BP,而是下降了5BP,体现了维护房地产业等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要求。此外,政策利率下调引导LPR报价下降,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
一年期LPR如期下调 分析师:利好资本市场|火线解读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2年1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7%,此前为3.8%,这是连续第二个月下调 。5年期以上LPR为4.6%,此前为4.65%,这是连续20个月维持不变后的首次调整。

LPR降息符合市场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1月17日,央行开展了7000亿元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操作(MLF)和1000亿元7天期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均超预期下调10个基点。

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强化跨周期调节,加大流动性投放力度,推动1月17日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和7天期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均下降了10个基点。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也相应下行。20日,商业银行会及时考虑各种因素的最新变化,给出最优的贷款报价利率。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近期MLF利率的下调,及央行新闻发布会透露的信号已经非常明确,金融部门要主动作为、发力靠前;现行LPR锚定MLF利率框架下,MLF利率下调10BP之后,1年LPR等幅下调也在市场预期之内,5年LPR减幅下调也基本符合此前预期。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央行下调政策利率,引导本月LPR的下降。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之后,新的LPR报价方式由“MLF+点差”的形成构成,故MLF利率和下降和点差的压降都会导致LPR报价的下行。

5年期21个月来首次下调,影响几何?

刘国强表示,2019年LPR改革以来,我国市场化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逐步健全。2021年全年企业贷款利率为4.61%,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最低水平。

随后,1月19日,央行公告,为提高LPR报价行报价质量,央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对场内外LPR报价行进行了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调整了LPR报价行,调整后的LPR报价行共18家,相较此前,邮储银行、南京银行新入围,西安银行和中信银行未入选。此外,央行将LPR发布时间由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上午9:30调整为9:15。

温彬指出,5年期以上LPR的下降有助于提振住房消费需求,稳定按揭贷款增速。同时,5年期以上LPR并未与MLF利率等幅下调10BP,而是下降了5BP,体现了维护房地产业等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要求。此外,政策利率下调引导LPR报价下降,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

平安证券认为,5年期以上LPR下降对于部分持币观望的刚需购房者而言,或可起到节约成本、稳定信心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更好满足合理的住房需求。

货币政策或仍有进一步宽松可能

刘国强在发布会上表示,在经济下行压力根本缓解之前,政策重点的目标是“稳”,人民银行将从三个方面来发力,第一点便是要“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

温彬认为,鉴于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三重压力”,下一阶段,预计货币政策将继续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相结合,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大力度支持稳增长。一方面,在总量方面将继续用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MLF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另一方面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做“加法”,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精准支持力度,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国金证券表示,MLF和LPR下调,或并非新一轮货币宽松周期的终点。经验显示,货币宽松周期多出现经济承压阶段,一般会多次降准降息;2021年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宽松周期,降准降息均已落地,但需求收缩下,货币政策或仍有进一步宽松可能,后续宽松节奏和力度或取决于稳增长效果落地。流动性宽松的同时,央行或继续运用再贷款、直达工具等,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重点支持。

国金证券认为,一季度货币政策将表现为宽信用+宽货币,从央行当前政策基调看,工具的使用将更加侧重在宽信用,坚持一季度“四箭齐发”宽信用的判断,长端利率未来更多关注宽信用,预计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季度末二季度初或上行至高点3.2%附近,但宽货币及降息对1年期国债收益率有向下指引作用,因此会推动国债收益率曲线陡峭化。宽信用+宽货币的政策基调有利于权益市场,未来更加关注宽信用相关受益主体,如金融、地产、建筑、建材,地产后周期如家具家电等。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