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货币政策准备充分,多层次助力“稳增长”

2022-01-21 17:24:18

作者:王好    责编:张健

货币当局就经济增长、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宏观杠杆率和人民币汇率等广受关注的问题发表了重要观点。

1月18日,国新办举行2021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货币当局就经济增长、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宏观杠杆率和人民币汇率等广受关注的问题发表了重要观点。

货币政策准备充分

从当前情况看,国内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大概率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货币当局对此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首先,稳健货币政策保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这一政策基调没有发生改变。

其次,2022年,国内经济发展依然面临总量稳增长和结构补短板并存的局势,因此,货币政策及其工具的运用和创新大概率会兼顾这两个方面。具体而言,在总量方面,在2021年7月和12月两次操作后,继续调降存款准备金率的空间已经减小。从货币市场看,目前流动性总体处于量宽价低状态,短端利率进一步下行的空间不大。而且,流动性合理充裕的主要目的是配合2021年下半年政府债券融资力度增加,在预期转弱的情况下,对非政府实体经济部门的支持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我们认为,2022年货币政策总量工具可能会转向价格操作,存在继续调降政策利率,甚至是利率走廊整体下移的可能性。主要目的在于促进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拉动实体经济部门信贷需求实质性回升。在结构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和创新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农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

再次,在货币政策的运用上,当局强调发力“充足”、“精准”、“靠前”。这表明,货币当局不仅为实现总量稳增长和结构补短板的目标准备了充足的政策空间和政策工具,而且强调这些政策的实施和工具的使用时点将前置。这意味着,2022年上半年将迎来利好政策的密集释放期。为促进实体融资需求,尤其是企业部门中长期信贷需求回升,货币当局要求“不但要迎客上门,还要主动出击”。

最后,国内货币政策“以我为主”的取向不变。尽管境外多国货币政策已经出现收紧倾向,但由于国内外在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上处于明显不同的阶段,国内货币政策有必要保持定力,解决好自己的发展问题。因此,我们判断,未来一个阶段,国内货币政策取向易松难紧。目前,海外疫情再度反弹,中国出口有望继续维持较高增速,人民币结算需求旺盛将支撑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这为国内货币政策“以我为主”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房住不炒”和“因城施策”

一方面“房住不炒”的政策定位保持不变,根据长效机制的安排,保持基地价、房价和预期总体平稳。另一方面,货币当局还表明,“房地产最核心的特征之一是区域性,在房地产长效机制管理框架下,更多地是落实城市政府属地责任,结合当地市场形势,因城施策实施房地产调控”。我们认为,未来房地产相关政策存在边际上适度缓和的空间,房地产行业的合理发展要求和信贷需求将逐步得到满足,居民合理的房贷申请也将得到满足。同时,“因城施策”表明,对于部分地产销售和地价降幅较为明显的城市,房地产金融政策可能存在适度调整空间。

宏观杠杆率总体保持稳定

从2020年四季度起,国内宏观杠杆率已连续五个季度下降。2022年,国内宏观杠杆率将保持基本稳定,并且不会对货币政策“宽信用”形成制约。从我们的研究来看,2021年宏观杠杆率不仅总体水平下降7.7个百分点,而且结构有所改善。企业部门宏观杠杆水平随着生产经营情况好转明显降低。政府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同样使企业部门获益,成为国内经济增长保持韧性的基础。这就为未来更好保持宏观杠杆率水平创造了条件。

人民币汇率保持双向波动

货币当局强调,“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主要由市场决定,既可能升值,也有可能贬值,弹性增强,双向波动,这是人民币汇率发挥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的体现,也有利于促进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尽管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可能会对跨境资金流动产生影响,但中国整体经济规模庞大,经济发展稳定,能够抵御外部冲击,保持内外平衡和人民币汇率稳定。

政策效果有待检验

我们认为,2022年年初降准是为春节假期后经济全面开工做好准备,并且能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预期恢复起到积极作用。“宽信用”主要利好固定资产投资,具体而言,我们看好高技术制造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增速也有望出现止跌企稳迹象。后续,LPR贷款利率大概率会随MLF利率下调,幅度大致相当。下一次降息窗口可能会出现在二季度中旬,关键指标是企业和居民部门信贷增量。

对资本市场而言,债券受益最为明显,长久期和信用下沉策略有望增厚收益。如果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利率因子可能会受到影响。国内权益市场情况较为复杂,货币政策利好只是一个影响因素。从此前市场对降息的反应来看,新的共识还在形成过程中,后续可能会出现新的抱团。

(作者为宜信财富首席宏观研究员王好)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