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两会前瞻:GDP增速或设5.5%左右,投资将成稳增长重要抓手

第一财经 2022-03-01 11:45:55 听新闻

作者:陈兴 ▪ 刘雅丽    责编:任绍敏

防风险成为全年工作的重心之一,特别是金融领域风险。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两会上对于全年经济目标将如何设定?重点工作又会有怎样的安排?

全年目标如何设定

全国两会上最引人关注的,无疑是政府工作报告将经济发展各类目标确定在什么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宏观政策调控的力度与方式,也是预判全年经济运行态势的重要参考。

低基数影响不再,目标面临下调。2021年经济增速录得8.1%的高增长,远超经济增速目标值6%。不过,剔除低基数影响,全国GDP两年平均增速并未达到目标值,所以随着低基数影响的消失,今年GDP目标增速大概率调降。

超八成省份下调全年增长目标。在今年各省份GDP增速目标设定上,约84%的省级行政单位调降了经济增速目标,调降占比仅次于2015年的97%,而2015年相较2014年全国经济增速目标下调0.5个百分点。今年加权平均后的各省份经济增速目标水平较去年下滑约0.7个百分点,或意味着全国经济增速目标也有相似水平的调降。

潜在增速仍有5.5%,或为今年目标水平。央行在考虑了疫情冲击的影响后,估算2021年和2022年的经济潜在增速水平分别为5.7%和5.5%。2021年在剔除基数影响的实际经济增速未达潜在增速的情况下,2022年稳增长政策加码或使得实际增速向潜在增速回归。并且,考虑到新世纪以来,每年我国经济增速目标下调幅度从未超出0.5个百分点。我们预计,今年经济增速目标或设定在潜在增速5.5%左右的水平。由于2019年全国经济增速目标设定首次采用区间值的方法,也不排除设置增速区间的可能,为完成经济增长任务预留更大弹性。

CPI增速目标将稳定在3%。2021年全年猪价持续回落,带动CPI增速降至2010年以来新低。我们预计,如果没有疫情等“黑天鹅”事件的冲击,CPI增速今年走势依然较为平稳。从历年物价增速目标设定看,除了2020年,2015年之后均维持在3%的增速水平,因此,我们预计,全年CPI增速目标或将稳定在3%。

政策稳定生猪生产,CPI大幅上行风险不高。2021年下半年在国常会的部署之下,农业农村部相继出台了《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和《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稳定生猪产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再次重申,“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防止生产大起大落”。春节消费旺季已过,猪价仍在底部震荡,预计三季度消费旺季开启,猪价进入上行通道,带动CPI增速回升,但上行幅度或较为温和。

就业目标仍趋稳定,但压力仍不容忽视。2022年就业目标或同2021年保持一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目标(1100万人)及调查失业率目标(5.5%)维持不变。不过,从城镇新增就业的超额完成情况看,2021年超额完成的比例仅有15%左右,创2009年以来新低,就业压力仍然不容忽视。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需格外重视。2021年下半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已低于2019年同期水平,但16~24岁群体的调查失业率仍在高位,特别是2021年四季度甚至超过了2020年同期水平。据教育部数据,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突破千万人,迎来最大增幅并创近年来新高,这预示着青年群体的就业压力或更为严峻。从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年初地方两会上各地的部署,多数均将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作为稳就业的重点内容。

财政、货币如何发力

对于全年宏观调控政策基调的把握,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有定调,政府工作报告大概率将延续经济工作会议的政策思路。

积极财政注重三大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2021年财政政策执行报告对此进一步确认。提升效能意味着要强化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包括加强专项债等资金的使用效率;注重精准意味着聚焦于政策重点扶持领域,“不撒胡椒面”,如对基本民生加强财力保障;增强可持续性意味着政策力求务实,不好高骛远、吊高胃口。

财政赤字率或将降至3%。2021年赤字率水平已较2020年有所下调,但仍为10年以来高位。我们预计,今年财政赤字率目标或继续降至3%,进一步接近疫前水平。一方面,去年财政“超收少支”,为今年的预算安排提供了更多空间,有助于减少赤字规模。另一方面,近期财政部强调,不论是财政支出还是专项债,都要提高精准度,不撒“胡椒面”,适当确定赤字率水平。

新增专项债规模或将保持平稳。国务院已批准2022年提前下达地方债额度1.79万亿元,其中专项债1.46万亿元。从历年提前批专项债额度占上年额度的比例看,2022年仅为40%左右,创历史新低并低于上限比例(60%)。这可能是因为去年专项债发行节奏偏慢,四季度集中发行的资金或有部分在今年一季度使用。在保持政府总体杠杆率基本稳定的原则下,我们预计,全年新增专项债规模和去年大体持平。

减税降费更大力度,但以阶段性政策为主。财政政策执行报告明确将实施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作为首要工作。不过,这一轮减税降费或与此前一轮存在明显不同:一是持续时间上“坚持以阶段性政策为主”;二是惠及主体上来看,更加具有针对性,“围绕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制造业等重点行业”;三是财政收支压力上来看,本轮减税将与制度性措施相结合,要兼顾财政承受能力,减税的同时或将通过其他来源弥补收支缺口。

降杠杆到稳杠杆,政策发力空间充足。2021年我国杠杆率水平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较2020年底明显下降,同时与主要经济体相比,疫情以来我国宏观杠杆率增幅相对可控。央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下一阶段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我国宏观杠杆率将保持基本稳定,由降杠杆到稳杠杆指向货币政策发力空间较为充足。

货币政策充足发力,总量结构双管齐下。央行表示,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基调将全力转稳,不仅仅要求“精准”“靠前”,还特别强调要“充足发力”。在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上,不仅要实现“总量稳”,还要做到“结构优”,在保持信贷总量增长的同时也强调结构的稳步优化,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发力。

重点工作如何布局

结合近期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从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全年重点工作来看,我们预计,数量上将会从去年的八项增至九项,这主要体现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方面,稳增长的政策诉求显著加强,对于宏观政策的实施从去年的“科学精准”转为今年的“加大力度”,而结构性政策的出台并不能够完全替代总量政策;另一方面,防风险成为全年工作的重心之一,特别是金融领域风险。我们认为,从制度到执行层面的风险化解有利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持续提升。

具体来说,全年重点工作有六个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投资将是稳增长的重要抓手,特别是新基建领域值得重视。从地方两会的投资增速目标变化来看,今年明确目标的省份数量有所增多,体现出各省份对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意愿有所提升。“精准有效”的要求意味着投资不会面面俱到,而是聚焦于重点领域。结合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对扩大投资的部署及近期部委的文件,我们认为,相比于传统基建领域,新基建领域的投资规模增长值得重视,特别是切合产业发展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如以“东数西算”工程为代表的新基建工程、重点领域的节能降碳改造等。

第二,服务消费的恢复或成为扩内需、促消费的重要关切。2021年全年消费仍处复苏进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速为3.5%,与疫情前8%左右的增速仍有不小差距。在居民消费意愿并无显著丧失的情况下,对服务业适当“松绑”有利于消费整体增速的改善,也是扩内需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三,创新驱动继续深化,注重研发强度提升。去年以来,支持创新发展的政策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科研体制改革;二是扶持中小企业创新。从今年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来看,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继续深化,特别是更加注重研发强度的提升,部分省份而言甚至直接把研发投入强度列入经济工作的目标之一。创新驱动战略预计将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搭建创新平台,发挥好国家实验室的作用;二是扶持创新主体,特别是增加“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数量;三是优化完善创新生态,包括改革科技体制和创新人才吸引等。

第四,发展注重绿色低碳,双碳推进稳妥有序。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然而,在实际落实过程中,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制约,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供给冲击。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既要坚定不移推进,也要注意力度和节奏,立足于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

今年以来,“双碳”“1+N”政策体系中的文件继续出台。《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明确,高耗能行业的17个重点领域2025年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比例基本清零。中央政治局就实现“双碳”目标集体学习时也强调,要下大气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这意味着减碳工作在高耗能行业等重点领域仍要继续坚持,但在能源转型上强调要“先立后破”,从实际出发,确保安全降碳。

第五,区域合作喜结硕果,开放发展大势所趋。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外贸保持高速增长,区域经济合作也取得了良好成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于今年生效,RCEP成员国覆盖全球近1/3的经济体量和贸易额,其在货物贸易领域的关税减让及投资便利化形成的贸易增量将有力提振我国外贸规模。我国对外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止,其他多双边自贸协定将越来越多,以区域经济合作方式来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第六,风险仍需防范,金融领域尤甚。我们预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工作中将添加防风险的相关内容。去年在央行的有力部署下,金融领域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取得了一定成果,金融体系积累的突出风险点得到有效处置,制度短板逐步补齐。我们预计,今年防风险工作将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落细,一方面,更加注重金融安全,避免局部风险扩大化,“精准拆弹”;另一方面,风险化解也并非必然采用政府救助形式,而更多地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坚持在线修复为主和改革化险,力求转危为机。

(陈兴系中泰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刘雅丽系中泰证券研究助理)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lixunlei0722”,原标题为《两会前瞻:今年的经济目标将如何设定》。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