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大V看两会 | 如何在高基数上实现中高速增长(下)

2022-03-07 16:10:34

作者:温彬    责编:杨斐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特别是创新发展、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相关领域投资,既能创造短期需求,又能为中长期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制造业投资与创新驱动具有紧密联系。

上篇温彬首席研究员从经济形势、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市场主题五个方面解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阅读请点击链接

六、投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去年四季度以来,投资成为短期内稳增长的主要抓手。各地相继公布了投资计划,部分省份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设定了较高的投资增速。同时,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集中落地开工,1月新增信贷、社融均创单月统计新高,政府债券、中长期贷款等较快增长体现了项目配套融资供求相对旺盛,2月建筑业PMI指数环比回升2.2个百分点至57.6%,进一步印证了投资正在加快发力。

基建投资承担着托底经济的功能。今年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传统基建体量规模和发展空间仍然相对较大,重点投资领域集中在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城市燃气管道、防洪排涝设施、地下综合管廊等领域。新基建领域增长潜力大,特别是创新发展、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相关领域投资,既能创造短期需求,又能为中长期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此外,今年将继续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再开工改造一批城镇老旧小区,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将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并重,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城建)将成为城市更新的新模式,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智能市政、智慧社区、智能建造、智慧城管、智慧城市、智能网联汽车等项目有较大空间。

制造业投资与创新驱动具有紧密联系。去年,在外需旺盛带动下,制造业投资取得较快发展,全年增长13.5%,两年平均增长4.8%。今年不仅面临较高的增长基数,而且外需大概率回落,要对制造业投资保持稳定增长提供支持。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加大对创新驱动、技术改造、核心技术攻关、基础研究、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投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房地产投资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去年,对房地产政策的执行进行了纠偏,房地产业风险得到一定化解,居民合理的住房需求逐渐得到满足,房企融资状况取得一定改善。截至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38.3万亿元,同比增长11.3%,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2万亿元,同比增长0.9%,增速已经较去年9月的0.02%反弹。今年,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一方面,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另一方面,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预计全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40万套(间)。

七、消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消费持续恢复。消费是经济的压舱石,不仅与国民经济众多领域紧密相连,而且消费的转型和升级有助于引导企业优化生产结构,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然而,在局部地区疫情反弹影响下,当前国内消费仍然偏弱。从小长假国内旅游情况上看,自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到去年劳动节,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和旅游收入相比于疫情之前2019年的恢复率逐渐升至高点,之后恢复率逐渐回落,这与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趋势相一致。到今年春节,国内旅游出游人次恢复率呈现触底回升迹象,但旅游收入恢复率仍处于下跌之中。旅游出游人次和旅游收入恢复率之间的差异,反映出消费意愿不足。一方面,疫情反复对线下消费、服务消费的冲击较大,久而久之可能会改变一部分人群的消费习惯。另一方面,由于就业和收入存在压力,居民消费能力下降,导致消费意愿不足。

图片

图5小长假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和旅游收入恢复率

数据来源:文旅部,经作者整理。

为提振消费,一是要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这需要持续加大力度稳增长、稳就业、稳收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从源头上提振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二是培育消费增长点。提振大众消费,支持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重点领域消费。激活县域消费和乡村消费,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拓展服务消费,完善社区养老、托幼、家政等领域消费的配套支持。三是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丰富消费场景,完善供给体系,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消费升级。

八、外贸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多措并举稳定外贸。今年,我国贸易发展目标为进出口保稳提质。在强调了提质的同时,对于规模的要求是保持稳定,主要原因在于:得益于全球经济加快复苏和我国率先复工复产,去年我国对外出口快速增长,贸易差额屡创新高,贸易规模占全球市场的份额继续提升,带动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20.9%,连续第二年位于20%以上,对我国近两年经济恢复性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外需大概率回落,而且我国内需相对疲弱,如果提振效果不佳,那么经济增长压力将雪上加霜。因此,在扩内需的同时,有必要进行稳外需,保持出口的稳定增长。

图片

图6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

数据来源:Wind。

就今年出口形势而言,外需将整体呈现前高后低走势,对出口的拉动效应大概率会逐季回落,主要判断依据如下:一是去年我国出口形成了较高基数,全年以美元计价的出口金额增长29.9%,创近10年新高,贸易差额达到6764.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二是外需逐渐回落。在经历了去年的较快复苏之后,全球经济增长动力逐渐回落,今年1月摩根大通全球综合PMI指数环比回落2.9个百分点至51.4%,创2020年8月以来的新低,2月指数虽回升至53.4%,但仍明显低于去年四季度水平。发达经济体通胀高涨,驱使其刺激政策加快退出,预计将导致全球经济增长动力进一步回落,外需对出口的拉动作用将减小。三是疫情影响逐渐减弱,国际供应链逐渐恢复,部分订单可能向国外转移。但从目前来看,2月我国新出口订单PMI指数回升至49%,为近10个月新高,预示着出口仍有支撑,预计压力将在后半年逐渐显现。

稳出口的主要支持政策包括:财税方面,加快出口退税进度;金融方面,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覆盖面,加强出口信贷支持,优化外汇服务;产业方面,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充分发挥跨境电商作用,支持建设一批海外仓;海关方面,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加快国际物流体系建设,助力外贸降本提效。

九、财政政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今年财政政策在稳增长中被寄予厚望,关键是要提升效能。一方面,通过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严控一般性支出,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另一方面,通过保持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同时更加合理使用支出,来增强财政的可持续性。

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从近三年来看,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我国财政赤字率提高到3%的国际警戒线之上,设定为3.6%。去年随着经济形势恢复,财政赤字率降至3.2%。今年比去年进一步下调0.4个百分点至2.8%,恢复到了2019年的水平。赤字率的下调有利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但财政支出力度仍然有保障。今年财政收入有望保持继续增长,加上上缴结存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增强了可用财力的保障力度,支出规模将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今年,新增财力将重点向基层下沉,聚焦保企业、稳就业、保民生、扩需求、促消费等领域发力。

图片

图7财政赤字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目标

数据来源:Wind。

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在去年专项债券发行节奏相对滞后,一部分资金结转至今年使用的情况下,今年新增专项债额度与去年持平,是相对较高的新增规模,体现了财政政策加力支持稳投资、稳增长。为配合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投资,做到政策靠前发力,今年已经提前下达1.46万亿元额度,专项债券发行节奏比去年明显加快。今年除在建项目后续融资之外,新开工项目主要集中在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领域。从专项债券去年的主要投向上看,市政及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占30%,交通基础设施占18%,保障性安居工程占18%,社会事业占17%,这些重点领域超过全部资金的八成。此外,还要通过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撬动更多民间投资,扩大有效投资。

十、货币政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应对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三重压力,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政策就开始发力支持稳增长。央行连续两次全面降准,优化银行资金期限结构,下调逆回购、MLF、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等,引导LPR两次累计下调15个基点,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总量和结构政策工具并举,对于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总需求不足问题仍是影响经济下行的主要因素,为此,货币政策要继续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流动性方面,今年将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1月,新增信贷和社融均创单月统计新高,社融增速已经触底反弹,宽货币逐渐转向宽信用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但从结构看,企业中长期贷款和居民部门贷款有效需求仍显不足。一方面需要发挥总量工具作用,继续通过逆回购、MLF操作等调节市场流动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另一方面,发挥好结构性政策工具作用,加大对经济中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持续优化信贷结构。

利率方面,今年将继续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目前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是8.4%,仍有降准的空间和必要,通过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有利于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并引导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此外,适时下调政策利率,不仅可以直接降低LPR利率,而且有助于引导货币和债券市场利率下降,推动市场主体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汇率方面,在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以及俄乌地缘冲突升级背景下,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人民币作为避险货币的特征进一步显现。过去两年,我国出口形势良好,但受原材料、人工、运费等涨价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很多中小企业经营业绩下降。今年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包括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稳外贸、稳外需,加大对中小外贸企业支持力度,确保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稳定。

政策工具方面,近年来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不断扩容,央行创新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出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专项再贷款,部署了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后续安排。在此基础上,今后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市场主体迫切需求等情况下,更多形式的货币政策工具创新有望出台实施。

防范风险方面,疫情、通胀、俄乌危机等因素使中国经济面临更大的外部不确定性,今年的风险挑战将明显增多。美联储货币政策具有显著的外溢效应,随着美国通胀水平持续攀升,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进程加快,再叠加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风险上升,部分经济脆弱的新兴经济体将面临冲击。我国经济韧性强、政策空间大,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将坚持“以我为主”,同时要高度关注外部环境和政策的变化,立足国内持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做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处置,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应对好各种风险冲击。

附表:近三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内容

   

2022年3月5日

2021年3月5日

2020年5月22日

主要目标

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

 

就业

城镇新增就业1100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

城镇新增就业1100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900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

物价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

外贸

进出口保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进出口量稳质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收入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攻坚战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

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重大金融风险有效防控;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努力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粮食

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重点任务

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企业保就业

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

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

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

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外资平稳发展

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财政政策

基调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

赤字率

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

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

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

专项债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

特别国债

   

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财政支出

预计今年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加之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可用财力明显增加

新增财力要下沉基层,主要用于落实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政策,促进消费、扩大需求

今年安排中央本级支出增长3.9%,其中中央部门支出继续负增长。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

中央财政将更多资金纳入直达范围,省级财政也要加大对市县的支持。

财政支出总规模比去年增加,重点仍是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

中央本级支出继续安排负增长,进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7.8%、增幅明显高于去年,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等增幅均超过10%。

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

各级政府都要节用为民、坚持过紧日子,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

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

要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重点领域支出要切实保障,一般性支出要坚决压减,严禁新建楼堂馆所,严禁铺张浪费。

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

各类结余、沉淀资金要应收尽收、重新安排。

减税降费

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坚持阶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减税与退税并举。

一方面,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另一方面,综合考虑为企业提供现金流支持、促进消费投资、大力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今年对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优先安排小微企业,对小微企业的存量留抵税额于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还,增量留抵税额足额退还。重点支持制造业,全面解决制造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生态环保、电力燃气、交通运输等行业留抵退税问题。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显著加大,以有力提振市场信心。

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

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对冲部分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

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

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

前期出台六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包括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减免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费,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

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

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货币政策

基调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

要求

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

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

 

信用增长

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

汇率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企业融资

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

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

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优化监管考核,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继续提升。

引导金融机构准确把握信贷政策,继续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给予融资支持,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

发挥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作用。

推进涉企信用信息共享,加快税务、海关、电力等单位与金融机构信息联通,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对小微企业的覆盖面,努力营造良好融资生态,进一步推动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进一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普惠金融力度。

延长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完善贷款风险分担补偿机制。

完善金融机构考核、评价和尽职免责制度。

引导银行扩大信用贷款、持续增加首贷户,推广随借随还贷款,使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更多流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企业给予定向支持。

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

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适当降低小微企业支付手续费

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今年务必做到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至明年3月底,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对其他困难企业贷款协商延期。

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

大幅拓展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并明显降低费率。

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

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

金融机构与贷款企业共生共荣,鼓励银行合理让利

扩大内需

投资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

政府投资更多向民生项目倾斜,加大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力度。

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做好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对国家重大项目要实行能耗单列。

要优化投资结构,破解投资难题,切实把投资关键作用发挥出来。

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100亿元

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现代物流体系。

政府投资更多向惠及面广的民生项目倾斜,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简化投资审批程序,推进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

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策,进一步拆除妨碍民间投资的各种藩篱,在更多领域让社会资本进得来、能发展、有作为。

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

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

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

消费

推动消费持续恢复。

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消费能力。

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恢复,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

加大社区养老托幼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在规划、用地、用房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

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

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着力适应群众需求、增强消费意愿。

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健全城乡流通体系,加快电商、快递进农村,扩大县乡消费。

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取消对二手车交易不合理限制,增加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发展健康、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

鼓励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便利新产品市场准入,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

保障小店商铺等便民服务业有序运营。

运用好“互联网+”,推进线上线下更广更深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捷舒心的服务和产品。引导平台企业合理降低商户服务费。

稳步提高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让居民能消费、愿消费,以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

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

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

发展养老、托幼服务。

改造提升步行街。

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

要多措并举扩消费,适应群众多元化需求。

房地产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完善便民设施,让城市更宜业宜居。

产业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

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完善设备器具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

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重要任务。

先进制造业企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和中小微企业协作配套作用。

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搭建更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加大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力度,丰富应用场景。

加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统筹新兴产业布局。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完善标准体系,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弘扬工匠精神,以精工细作提升中国制造品质。

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

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

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作者系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