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3省份提交全团建议,聚焦这条国家战略通道“卡脖子”问题

第一财经 2022-03-07 20:55:35

作者:李秀中    责编:胥会云

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基础设施存在短板,通道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国际合作机制还需加强。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广西和重庆代表团,都分别提交了有关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全团建议。

据《四川日报》,四川代表团和广西代表团共同提交了关于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三条主通道建设的全团建议。据《重庆日报》,重庆代表团也提交了支持重庆高水平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全团建议。

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在2019年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年8月《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发布。去年9月和今年1月,《“十四五”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方案》(下称《建设方案》)又相继出台。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比如,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累计开行14299列,其中2021年开行6117列,同比增长33%,北部湾港去年跻身全国十强,其货物及集装箱吞吐量分别排全国第9位和第8位,集装箱吞吐量突破600万标箱。

1月15日,广西新年首趟西部陆海新通道年货班列从钦州港东站驶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图。

但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运输的增长使得现有瓶颈“卡脖子”效应将愈发明显。重庆代表团全团建议称,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存在短板,通道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国际合作机制还需加强等。

《实施方案》也提出,铁路等基础设施存在短板,港口设施和服务能力仍有不足,通道物流体系尚不完善,运行效率和规模效益偏低,多式联运“一单制”有待推广,数字化绿色化水平不高,通道与产业、贸易等融合发展亟需加强。

西南交通大学物流研究院院长张锦向第一财经表示,成渝两地到北部湾三条线路的物理通道是有的,但是面临的问题是线路等级低,能力不足,现在都是在既有线路上做文章。其中,西线通道面临的问题最为迫切,贵州黄桶至广西百色的铁路尚未建设。

《总体规划》明确,建设自重庆经贵阳、南宁至北部湾出海口(北部湾港、洋浦港),自重庆经怀化、柳州至北部湾出海口,以及自成都经泸州(宜宾)、百色至北部湾出海口三条通路,共同形成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主通道。

来源:《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

张锦表示,东线和中线虽然经过“十二五”、“十三五”建设,能力有所提升,但是还是面临线路等级不高,运输能力不足的问题,而重庆与东盟也有比较大的运输需求,因此,同样面临基础设施的不足。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北部湾港集团董事长李延强也在两会上表示,要全力升级西部陆海新通道基础设施,着力提高运营集约化水平。他建议加快推进黔桂、焦柳、南昆等铁路的改扩建,尽快开工建设黄桶至百色的铁路。

《总体规划》提出,打造重庆、成都至北部湾出海口大能力铁路运输通道,实施一批干线铁路扩能改造项目,新建局部支线和联络线,畅通能力紧张“卡脖子”路段,形成东、中、西线合理分工、相互补充的铁路运输网络。

《实施方案》在加快推进主通道建设中首先提出要畅通西线通路:以打通缺失路段为重点,优化完善自成都经泸州(宜宾)、百色至北部湾出海口西线通路。开工建设黄桶至百色铁路,加强既有铁路扩能改造,力争 2025 年贯通西线铁路。

开工建设黄百铁路也被列入广西《2022年第一批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方案》。2月23日,《新建黄桶至百色铁路贵州段地质勘察监理招标公告》发布,项目可研及初步设计前期工作正加快推进,线路详细建设方案出炉。

在加快通道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物流组织运营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加强通道跨区域协同联动与共建共享通道运营组织平台,全面提升通道总体运行效率。同时,还需要提升效益、降低成本。

今年1月20日,四川省陆海新通道发展有限公司在成都成立。该公司由四川省港航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持股比例分别为65%、20%和15%。

此前,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还与重庆等省份合资在重庆组建了陆海新通道运营公司,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持有约35.97%;重庆国际物流集团持有约34.22%、民生轮船股份和中国外运重庆公司各持约8.77%;宁夏、新疆、贵州和甘肃等平台公司各持有约3.07%。

李延强还建议,在RCEP框架下,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对多式联运创新的支持。以东盟为重点,请国家有关方面支持推动铁路、公路、海运货品管理的互认制度,给予北部湾区域、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区域进行更多的创新。在铁路运价下浮方面,建议对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海铁联运班列给予更加优惠的铁路政策。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