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曾说过:“经验和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人们和政府从未在历史中学到任何东西。”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们的记忆很短暂,或者用明斯基的话来说:“市场和人类会经常遗忘。”从人类历史上屡次发生的经济金融危机来看,人类确实是健忘的!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过去十多年,但世界经济并没有完全走出危机的阴影,可以说世界经济依然承受着那场危机的后遗症。那么人们能从危机中学到什么?是否会很快遗忘次贷危机的教训而再次开始危险的狂欢?重温解读次贷危机的书籍,似乎能激起记忆的涟漪,让我们时刻保持警惕。
艾伦·布林德的《当音乐停止之后:金融危机、应对策略与未来的世界》是解读这次危机的著作中出类拔萃的一本。书名就很有意思,乍一看似乎不是过关于经济学的。书名的灵感来源于花旗集团首席执行官在危机之前说的一句话:“当音乐停止,一切会变得复杂。但是音乐仍在演奏,你必须起身舞蹈。我们仍然在跳舞。”而当音乐停止之后,椅子的数量明显不够,许多金融企业在这个高风险的赌局中都被摔在了地板上。
这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关于2008年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著作。作者艾伦·布林德是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克林顿政府时期曾任美联储副主席和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用浅显、幽默的语言,将美国次贷危机发展到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整个过程,以及政府政策出台的前因后果娓娓道来。其间,不时将一些经济学概念用直白的语言和例子解释清楚,即使是经济学专业出身的人也能从中学到很多。
例如,关于什么是“资产泡沫”,在学术界、金融业界和政策制定者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概念,可谓是人言言殊。作者在书中对“泡沫”一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认为泡沫是指某种资产的市场价格与其基础价值发生较大且长期的偏离。然而事实上,这又很难判断。基础价值到底是多少?较大是多大?长期是多长?对于每一个关键点都很难达成一致意见,这也导致较早识别泡沫并采取恰当的措施极其困难,经常是泡沫破裂之后我们才认清事情的真相,却又为时已晚。
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关于危机解读的书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观察视角不同,出发点不同,针对的读者群也不尽相同。例如,著名记者安德鲁·索尔金的《大而不倒》、前印度央行行长、著名金融学家拉古拉迈·拉詹的《断层线》、美国财政部前财长蒂莫斯·盖特纳的《压力测试》、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的《动荡的年代》、另一位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的《行动的勇气》、美国财政部前部长亨利·保尔森的《峭壁边缘》,以及伯南克、盖特纳和保尔森合著的《灭火》,等等。毫无疑问,这些书籍都是了解危机的重要文献,伯南克、盖特纳和保尔森更是亲自参与了危机的救助过程。但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这些书籍的关注点或许和大众想了解的内容略有差别。有鉴于此,布林德写作本书的目的是向普通公众来解释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以及政府为什么会采取相应的应对之策。
我们真的能看清危机的演进过程吗?很遗憾,似乎不能。当身处经济金融危机的漩涡之中时,当局者对于究竟发生了什么并不是了如指掌的,更不用说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来应对危机。例如,当2007年7月贝尔斯登出现问题之后,美联储的专家们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8月召开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上,他们认为“尽管增长下滑的风险有所提升,委员会的主要政策考量仍在于通货膨胀未如预期那样温和”,以至于许多美联储观察员不信任地眨眼睛:这群家伙在想什么呢?伯南克在《行动的勇气》一书中也指出“有些人曾经从多个角度出发,就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发出过警告,但几乎没有哪个经济学家、决策者或金融高管按照连贯的方式把所有这些片段组合到一起进行分析。”直到雷曼兄弟轰然倒闭,才使决策者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有鉴于此,布林德将雷曼兄弟称为“肇事的卡车”,并将其倒闭作为危机升级的开端。
为什么会发生影响如此恶劣的危机?我们已经听到过很多种解释,但布林德认为,将影响这样巨大且波及广泛的事件归因于一个祸源是不正确的。他详细阐述了引起危机的七个祸源,具体包括:泡沫交叠、不慎使用的杠杆、缺失的监管、银行在次级抵押贷款方面不规范的操作、金融工程的复杂性、粉饰过度的评级、疯狂的薪酬体系。不夸张的说,这里的每个祸源都足以使单个经济体摔个跟头,如此多的祸源结合在一起,将世界经济绊倒在地迟迟不能起身,也就毫不奇怪了。危机之后,相关的国际组织及各国政府都认识到了问题所在,采取了很多措施来防止危机重演,包括解决大而不倒问题(处置机制)、控制杠杆、规范金融机构高管的薪酬、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进行金融监管改革,等等。尤其显著的是,多数国家都出台了宏观审慎措施,来抑制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防范系统性风险。
美国政府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危机?从货币政策来看,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演化,对美国金融市场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2007年9月美联储正式开始降低利率,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由5.25%调低至4.75%。之后于2007年10月和12月两次分别下调25个基点。2008年1月两次下调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分别下调75和50个基点。2008年12月16日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降至0~0.25%的水平,这是26年间最为剧烈的一次下调。在2008年12月降息之后,名义利率已经受到0下限的限制。随即,美联储开始执行量化宽松政策(QE)。
从财政政策来看,美国出台了7000亿美元救助计划,但这个计划的出台过程似乎略显儿戏。布林德为我们呈现了由记者索尔金所记录的过程。保尔森的高级助手卡什卡利说:“1万亿怎么样?”保尔森冷酷地回答:“我们会被否决的。”财政部的立法联络人弗罗默说:“国会不会通过的,不可能。”卡什卡利接着说:“好吧,7000亿怎么样?”随着他毫无依据地说出这个数字,卡什卡利自己都对这荒谬的一切笑出声来。在针对银行家协会的一场演讲中,提问者问布林德财政部是怎么想到7000亿这个数字的,布林德回答说:“我很确定他们是凭空捏造的。”
虽然货币、财政政策对于刺激经济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世界经济就如大病初愈的病人,经过病痛折磨和药剂刺激,身体机能和行为表现与病前相比已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例如,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美国、欧元区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导致宽松的货币政策迟迟不愿退出,彼时讨论的是菲利普斯曲线的形态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否变得比以前更加平坦;另外,无论从美国还是全球来看,中性利率似乎降到了更低的水平,等等。
目前来看,关于危机的很多问题尚难盖棺定论。但毕竟危机已经过去十多年,一些尘埃早已落定。正如英国历史学家卡尔(Carr)所说:“我们只有根据现在,才能理解过去;我们也只有借助过去,才能理解现在。”
我们能规避经济(金融)危机吗?答案是否定的,不能!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地相似。马克·吐温的这句名言准确地描述了人类历史的演进,很多我们认为独特的现象,在历史上都可以找到蛛丝马迹。我们可以确定地说,经济危机、金融危机还会不断地重演,只不过是时间、地点、表现方式、影响范围略有不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提醒自己,保持警惕,并回望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将遗忘周期拉长,再拉长!
《当音乐停止之后:金融危机、应对策略与未来的世界》
[美]艾伦·布林德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湛庐文化2014年7月版
如果10年期美债收益率进一步上升,股市可能面临更大跌幅。
中国银行家预期指数受到宏观经济事件如次贷危机、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全球贸易摩擦和疫情的影响,显示出供需因素对预期的持续调整,特别是在全球经济碎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供给冲击成为主要挑战。
次贷危机期间,美国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和补贴中低收入群体的财政刺激措施取得了较好的产出乘数效果,但也导致了高额财政赤字。
随着特朗普2.0进入倒计时,这一历史遗留争议再次被市场关注。
是市场太贪婪,还是金融监管太放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