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董煜:都要“稳字当头”,建设统一大市场为啥却要“立破并举”?

2022-04-14 16:13:18

作者:董煜    责编:高雅

无论是生产端还是消费端,这些不统一的存在影响了市场主体本身的经营行为,也对消费者自主选择权构成障碍。所以,建设统一大市场的根本目的是要建一个运转更加规范的、更加充分竞争的、更加开放的市场。

4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发布。

意见推出的背景是什么?市场不统一的具体情况和危害有哪些?

首先看背景,中央一直在持续推进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市场体系的构建。这个文件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在去年12月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三次会议上已经审议了。在那之前,已经有过一系列的文件脉络和线索:有过关于要素市场配置改革的文件;有过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件;有过关于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文件;今年还有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的文件。这些文件和统一大市场的文件一起,形成了一套市场化改革的“组合拳”,各有侧重,整体上构成了今后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路径,明确了着力点。

市场不统一的话,就很可能有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存在各种不规范的制度等问题。比如,一家企业到不同的地方去投资,可能会遇到不同的门槛。销售的产品在不同的地区也会遭遇不同的条件,消费者在有些地区的选择权也可能会受到限制,比如只能买当地的啤酒或者汽车等等。

所以,无论是生产端还是消费端,这些不统一的存在影响了市场主体本身的经营行为,也对消费者自主选择权构成障碍。所以,建设统一大市场的根本目的是要建一个运转更加规范的、更加充分竞争的、更加开放的市场。也就是说统一要从规范、竞争、开放这些角度去理解,要通过制度和规则的统一去实现。

为何在这个时间点推出?

去年十四五规划明确国内大市场建设的之后,面向中长期发展,本身就要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所以,实际上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的深改委二十三次会议上已经审议了这一文件。文件从审议到发布要走一个正常流程,然后才能正式推出。当然结合当前经济形势看,当前经济运行遇到一些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预期特别重要。要营造形成良好的市场预期,首先要营造一个相对比较稳定、各方面都比较认可的市场环境。营造好的市场环境需要怎么做?这个文件就给出了答案——要建设一个统一的大市场。

这份文件从哪些层面给哪些主体带来怎样积极的影响?

首先,它让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得到了保障。它的重点就是要求打通地方保护下的各种壁垒,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通过这一改革打破经济中的堵点,使经济能够更好地循环起来。经济能够很好的循环起来,就提升了经济运行的效率。

也就是说,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将为广大市场主体创造一个更加充满活力的市场空间,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出发点。比如说,将来要到一些地方投资兴业,可能就不会再受到那么多的制约或者歧视。不光是对国内企业,对外商企业也是如此。将来要在一些区域销售一些产品,也不会再遇到各种无形的保护和壁垒。市场主体本身内部的资源,根据市场情况在国内进行优化配置时,可能遇到的阻碍,相对来说会比原来少得多。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统一大市场也会让大家有不一样的感受。过去,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可能只能消费本地的一些产品。以后,消费者会更容易获得更多的选择权。

文件特别强调要提高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强调通过标准和计量的体系去提升产品的质量。标准和计量体系等都是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统一市场很大程度上就是统一很多质量标准。它会让消费者最终得到的好处——从不同的渠道、不同的地方购买的商品或者服务,质量更高了。

当然,也会有人说会有一些市场主体利益将受损。这一问题客观是存在的,因为过去确实有一些企业可能在一些地方保护的作用下,得到了一些机会。过去是客观存在的,今后打破这些地方保护壁垒以后,可以想像那些企业一定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如果是那种只是想躺平享受市场分割带来好处的企业,将来的生存一定会变得困难,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即使是这些短期利益受损的企业,通过这种改革,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让他们面临统一大市场之下的更大范围和空间的竞争。比如,对一些地方企业来说,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比当年中国入世一样的,会面临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短期之内可能会受到一些冲击,但是长远来看,也将在各个层面全方位提升企业转型升级能力。使企业能够更好的生存,能够提供更好质量的产品。这中间要遵循市场规律,无论如何,优胜劣汰肯定好过劣币驱逐良币。

如何实现中国市场从大到强的转变?

由大到强,这个强,首先要用现代经济的要求去要求它,我们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过去生产能力是比较强,中国早就是世界第一大工厂。但是实际上,我们的市场是不太匹配的。现在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消费市场,但是这个市场如果用现代经济体系要求,在一些基础标准上、具体执行当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严格来说,目前的这个大市场还是一个不太成熟的大市场。真的想让它成长起来,就肯定要有更加完善的游戏规则。

所以,建设统一大市场首先特别强调基础性的制度和规则统一,要素、资源等反而是后面的任务。最重要的是基础性的制度、规则,包括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以及社会信用,这些就是市场的基石。先把基石夯实了,然后再输通血管,改善基础设施、硬件条件等。相当于软的是制度,硬的是硬件设施,这样把市场的软硬基础都先打好,打好以后,再去明确重点的发展方向。

要从要素、资源、商品、服务这四个方面的统一去推进。这样,要素更好地流通起来就会提供市场活力;资源更好流通起来,就能够优化资源的配置效率;商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就会改善民生,反过来对消费会有更大的拉动力。

在要素、资源、商品、服务四个方面的统一之后,还要靠一个统一做保障,就是市场监管的公平统一。市场监管的公平统一,实际上是市场的规范化的过程,是走向更加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所必须迈出的一步。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市场是分割的,市场监管也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在一些地方,地方性的法规过多,执法行为存在种种偏差,尤其自由裁量权过大。如果按照公平原则去改进以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今后执法会按照统一的规范进行,执法行为更加公开和透明。所以,这些统一又能为那些商品要素更好地流通提供更好的保障。

全国统一大市场落实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处理的关系有哪些?

很重要的就是还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要打破地方壁垒,首先就要打破思想上的这种壁垒。只有地方上真正认同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性,才能真正地把统一大市场的要求落地。

要处理好建设和监管的关系,一方面,交易平台、流通网络的建设要做好。另一方面,随着建设推进,会出现新的监管问题,监管要能适应新情况、新问题,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精准性,能够在复杂的新情况下真正做到公正、公平执法,同时要能够提高执法的效能。

还要处理好规范不当的市场竞争和营商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确实我们也看到一些解读,认为统一大市场是某种对民营企业的强化管理。不是这样的,实际上,文件确实提出了着力强化反垄断的任务,但是这个主体是对所有市场主体而言,文件很明确提到了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约束,所以,绝不是针对民营企业,一定要区分好。

工作方法上,要处理好立和破的关系,这也是文件特别重要的原则之一。首先,可能在今年的形势下,其他方面很多工作要注重“先立后破”,但是恰恰这件事情上,中央明确要求“立破并举”,这反映了要用改革的“破”来为经济的“稳”保驾护航。今天做的这些事情,很多既是为了短期提升效率,也是为了长远奠定基础。

所以,这种“破”要把它认为是为了促进经济更可持续发展去做的事情。当然“立”,该立的法规也要立起来,就是要有建立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规则等。

在这个过程中,一边要出台统一的规则,一边要废除原来各自分割的地方性保护法。这些要同步推进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

统一大市场是否会进一步放大国有经济,一定程度上造成对民营经济的挤压?

如果说这个文件对民营经济会产生影响的话,那它一定是一种利好,为什么呢?因为它本身属于市场化改革的文件。文件最主要的内容是“四个统一”,即产权、准入、竞争、信用等制度的统一和完善,这都是市场经济的基石。

也就是说,中央的这个改革是在尊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去做的,是在加快改革的步伐。而不是像有的错误解读那样,认为是要去阻碍市场的发展。恰恰是希望培育出一个能够更加公平竞争的,能令所有企业都能在其中找到更好发展空间的市场环境。

如促进要素的流通,是为了优化资源的配置;一些交易市场的建设,是在给民营经济创造商机。一些地方性壁垒的消除,也是在给企业拓展业务布局提供更好的条件。

所以,无论怎么看,它一定是有利于市场更充分发育的一个文件。

如何看文件中强调的反垄断?

任何一个健康的市场,对垄断和不正当行为都要有一定的约束条件,这是为了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它本身就是为了推进市场健康规范发展的。事实上这次相关的一些规定,发达国家很多年前就以前做过了。更重要的是要看,它给不同层级的企业创造了一种良好的生态,要加强对创新型中小企业原始创新和成长的保护,为中小企业谋求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在统一大市场建设规范下,地方政府的竞争中很多以前的手段是不是会受到限制,后续地方政府经济职能会收缩吗?

要素和资源更加流动以后,将促进地方政府在更高水平上进行竞争。让他们更多的用经济杠杆去想办法,更加公平地竞争。

(作者为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董煜)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