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小巨人”企业忧心订单流失:复工进度取决于“木桶短板”

第一财经 2022-05-26 20:01:47

作者:金叶子    责编:刘展超

整个供应链的复工速度其实是受制于那块最短的板。

“最近我们又有十几个工程师能回公司上班,不过按总数来看,复工比例还是很少。”一家位于上海浦东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负责人李霖对记者说。

由于公司业务和抗疫相关,因此上海本轮疫情发生以来,该公司一直未停止运转,即便如此,目前复工的人数和公司产能也让他忧心后续的订单流失。

他告诉第一财经,随着疫情形势向好上海也在扩大复工的范围,对于工业生产企业来说,既有研发、工厂,也有原材料,同时还涉及快递、物流行业,因此整个供应链的复工速度其实是受制于那块最“短”的板。“在逐步复工的过程中,大家都处于一个相互期盼的过程,复工的效应也是由那个‘短板’决定的。这些积压的订单老客户可以等,但是新的市场份额就可能被其他竞品取代了。”

人员返岗数仍不足

4月中旬以来,上海在确保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基础上,持续深入推进企业复工复产。

在5月19日上午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副市长张为介绍企业复工复产有关情况时表示,复工复产的企业范围虽然在不断扩大,但论绝对数仍然还只是小部分。

据调查,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通过线下或线上方式维持生产经营的约占65%(其中,封闭生产的约15%,线上线下结合办公的约10%,全线上办公的约40%),维持生产经营的企业中,75%的企业员工线下返岗率不足30%,80%的企业产能利用率不到50%。

根据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日印发的《关于我市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有序复工复产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明确上海三个阶段复工时间表及疫情防控要求。

《方案》显示,上海要分三阶段推进复工复产:第一阶段,即日起至 5月21日,集中恢复产业链供应链;第二阶段,5月22日至5月31日,扩大复工复产;第三阶段,6月1日以后加快全面复工复产。

在第二阶段5月22日至5月31日,企业在申请复工时,简化复工报备程序,加快复工证申请和发放; 有条件的区域逐步取消复工复产人员返岗电子通行证管理要求。

“给我们批准的复工工程师只通过了不到20个,支撑产能还是远远不够。”李霖认为,这些已经返岗的研发人员也不能完全做到配套,这样解决问题的效率就很低,此外员工的跨区复工也是一个问题,“浦西的员工都不能回公司复工,公司有很多工程师家都在浦西”。

另一家成立20多年的制造业领域专精特新公司业务遍及全球,该负责人叶诚也告诉记者,去年5月同期,他们工厂里有1000员工,而现在封闭作业的员工只有400多人,对公司的订单影响很大。

物流问题和订单积压

而在人员之外的快递物流,仍然未彻底打通。

李霖算了一笔帐,对于生产企业来说一般都是用顺丰等快递公司收发 to B 的物品,现在全国到上海的快递仍然没有完全恢复,所以他们只能采用包车的方式。

“以前一笔快递两三百元,现在同样的单子包车从苏州过来一趟就是四千元。”李霖说,毕竟大部分企业仍在停工停产,以往一切正常时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降低也都不复存在了,这些快递公司的成本也会变高,“因此还是需要大规模的复工才能改善”。

而在叶诚看来,物流等问题各地情况不一,依然存在加码的情况。

就在26日,交通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李华强26日在发布会上介绍,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份实现了通行证的网上办理。他说,在疫情形势较为严峻复杂的情况下,依托通行证这个载体,能够更好地满足涉疫地区对重点物资的运输需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不是所有货车都需要办理通行证,对于运输起讫地两端都不在涉疫地区,或者承运的货物不是重点物资的,无需申领、办理和使用通行证。

李华强说,通行证作为物资调运凭证,保的是重点车辆优先通行。需要说明的是,通行证并不取代“一证两码”防疫要求。对于持有通行证且符合防疫要求的货车,各地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其优先便捷通行;对于没有通行证但符合防疫要求的货车,各地也应当允许其正常通行。

从3月末上海浦东率先实施静态化管理以来,李霖的公司已经积压了大量订单,这也给后续全面复工带来了压力。

“以前签过合同的客户可能会等你满产,不过那些新订单、新的市场,可能就会流失了。因为全面复工后产能也并不是马上就恢复如初,而客户是不会等人的。”

张为在上述发布会上介绍,前期的复工复产对广大的中小微企业可能感受度还不高、获得感还不强。对此,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已经根据防疫总体形势制定了分阶段的复工复产总体安排以及助企纾困的各项措施,“我们也已要求各级产业部门加大力度听取中小企业意见诉求,集中解决问题,引导推动包括中小微企业在内的广大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恢复活力。”

(应采访者要求,李霖,叶诚为化名)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