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5月CPI同比上涨2.1%,预期上涨2.2%,前值上涨2.1%。PPI同比上涨6.4%,预期上涨6.3%,前值上涨8%。
【解读】
本月CPI环比下降0.2%,为今年以来首次下降;同比上涨2.1%,涨幅与上月持平。从基数上看,去年5月CPI同比涨幅为临近月份峰值,形成了较高的基数,对CPI涨幅持平起到一定作用。从结构上看,食品价格涨幅加快,非食品价格涨幅放缓。
本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3%,涨幅比上月加快0.4个百分点,食品价格涨幅是2020年10月以来的新高,对CPI上涨形成了主要贡献。5月国内疫情形势整体好转,消费供求总体平衡,相关食品价格环比下降,同比涨幅回落。生猪收储和产能去化出现成效,本月猪肉价格环比上涨5.2%,同比涨幅收窄12.2个百分点至21.1%。随着鲜菜大量上市,疫情好转、物流运输更加通畅,本月鲜菜价格环比下降15%,同比涨幅回落12.4个百分点至11.6%。受国际粮价上涨影响,本月粮食价格同比上涨3.2%,为近90个月新高。
非食品价格中,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均上涨。受国际油价高位运行影响,相关燃料费用涨幅仍然相对明显。水电燃料价格同比上涨4.1%,交通工具用燃料价格同比上涨27.1%,连续13个月保持在20%以上的涨幅。另外,疫情期间,线下消费需求减少,旅游价格同比上涨0.9%,涨幅回落1.5个百分点。
本月PPI环比上涨0.1%,涨幅回落0.5个百分点;同比上涨6.4%,涨幅回落1.6个百分点。本月PPI增速明显放缓,由于去年同期PPI上涨基数较高,对本月PPI涨幅形成向下压力。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但部分价格回落,我国加大力度保供稳价,政策效果比较明显。
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8.1%,涨幅较上月回落2.2个百分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整体有所回落,5月CRB现货综合指数回落13.84点至629.45,金属类、工业原料类、纺织品类、食品类指数分别回落94.19点、22.96点、4.34点和2.2点。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中,钢铁类、矿产类、有色类、农产品类也均有不同程度回落。此前涨幅较大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同比涨幅回落16.2个百分点至37.2%,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同比涨幅回落4.7个百分点至34%。本月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2%,涨幅比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体现了价格从上游向下游的传导。
总体上看,本月物价走势基本符合预期,CPI涨幅持平,PPI加快下行,通胀水平整体可控。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5月制造业PMI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仍都位于收缩区间。各项稳增长政策要尽快实施、尽早见效,用好当前通胀相对温和及发达国家紧缩政策掣肘较小的时间窗口,确保二季度经济保持合理增长。货币政策要继续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成本。同时,要继续做好保供稳价,保障粮食生产,防范好输入性通胀风险。
(温彬为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
接下来要重点关注外贸环境变化可能对国内工业品价格带来的影响
从边际变化看,提振消费需求等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核心CPI明显回升,同比上涨0.5%,供需结构有所改善,价格呈现一些积极变化。
国家统计局称,1-2月份经济运行起步平稳,发展态势向新向好。
2月物价回升的新亮点不多,仍然在于旅游和国际油价、有色金属价格较强。
上年2月份受春节因素影响,食品和服务价格上涨较多,抬高了今年2月份的对比基数,导致今年2月份同比受上年价格变动的影响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