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五个月,受疫情和减退税政策影响,中国财政收入同比显著下降,而支出大幅增长,广义财政赤字超过历年同期水平。假设经济在下半年恢复,三、四季度同比增长5%~6%,我们预计全年收入缺口还是会达到大约2.8万亿元。正如财政部刘昆部长近期所言,从全年来看,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如果不想突破全年广义赤字目标,下半年将不得不限制财政支出规模,减弱财政支持经济的力度;如果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就需谋划增量政策工具,突破预算赤字。
2022年初以来,中国财政支出快速增长,而收入大幅下降,前5月政府广义财政赤字接近3万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0%,主要由于增值税留抵退税和疫情散发导致受影响经济部门税收减少;而支出增长近6%。政府性基金预算项下,土地出让收入减少导致基金收入骤降26%;而支出猛增33%,反映政府全面发力加速基建投资。随着留抵退税基本完成,同时预计下半年经济将复苏,今年财政收入最困难的时期可能已经结束。
尽管如此,我们认为迄今为止的收入下滑会导致全年财政收入的缺口。我们预测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零增长,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将下降20%,而两会通过的预算则假设两项收入分别增长3.8%和0.6%。我们估算,收入不及预算水平将产生2.8万亿元的收入缺口。如果不想突破全年预算赤字目标,下半年就需控制赤字规模,限制开支,这无疑将影响基建投资的速度,而基建投资是防止今年经济增长大幅低于官方目标的关键。
如果不想限制开支,而是要维持预算所设定的支出规模,那么就需想办法填补2.8万亿元的收入缺口。这将要求广义赤字占GDP的比重由预算的6.9%扩大至9.2%。政府可利用以前年度结余的资金填补部分缺口,同时增发政策债的可能性正在上升。
今年3月全国人大批准了扩张性的年度财政预算,助力实现2022年GDP增长5.5%左右的目标。尽管官方狭义预算赤字率仅为GDP的2.8%,我们遵循公认财会准则的计算结果显示,广义预算赤字率达6.9%,显著超过2021年实际执行的广义赤字率(5.2%)。根据预算:
今年前五个月,财政支出增速与预算安排基本一致,但收入增速大幅落后于预算。具体表现为:
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项下支出同比增长分别达5.9%和32.8%,后者反映地方基建领域支出发力。医疗支出同比增长8.2%,或因大规模核酸筛查等防疫开支增加,而文化、旅游及体育领域支出受疫情影响同比增长仅0.5%。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0.1%,反映增值税留抵退税和4、5月份上海等地疫情防控收紧导致受影响经济部门税收大幅下降。根据财政部数据,截至5月底,已退还留抵税额1.34万亿元(全年退税总额约1.64万亿元)。剔除留抵退税影响后,前五个月收入同比增长仅2.9%,5月同比下降6%。
政府性基金预算项下,前五个月收入同比骤降26.1%,主要由于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28.7%。
今年前五个月广义财政赤字达2.97万亿元(GDP占比2.4%)。相比之下,去年同期财政盈余0.3万亿元,表明年初以来财政扩张较为显著。如果要实现全年预算赤字率(6.9%),今年6~12月政府可用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仅为4.5%;相比去年同期实际执行赤字率为5.5%,表明2022年余下时间需收紧财政政策。
我们预测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零增长,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下降20%。图表3列出今年预算执行的可能情形。如果要完全按预算执行,那么6~12月间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增长需分别达到16.3%和12.2%,才能实现年度预算全年收入目标,我们认为这几乎不可能。而根据我们对全年收入的预测,6~12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将达到9.2%,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将下降17.3%,这与我们预测的今年下半年GDP同比增长5%~6%(实际值 )及下半年土地出让收入小幅改善基本相符。我们列出的两种情形分别是:
我们认为下半年政府极有可能调动额外资源,避免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急剧放缓,以维持目前基建投资快速增长的势头。据我们估算,去年由于预算没有充分执行,年末产生闲置资金大约2.5万亿元,其中仅一半资金纳入了2022年的预算,余下约1.2万亿元仍可盘活用于填补今年的收入缺口。增发政府债券(包括地方专项债)也变得越来越可能。如果要完全填补2.8万亿元的收入缺口,可能需要增加1.5万亿元左右的发债额度。
(作者系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今年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4.2%,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增长11.1%,有力支持经济平稳运行。
方案涵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国有“三资”管理等9大方面35项改革任务
2025年,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将持续向财政传导,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
尽管今年前两个月财政收入出现下滑,但财政支出保持增长,积极财政政策发力稳经济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预算赤字率拟按4%安排,创下历史最高纪录,显示出政府在复杂经济环境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