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此刻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可持续债市场将迅速扩容 非金融机构已成最大参与者|大咖录

第一财经 2022-07-08 10:18:40

作者:航宇    责编:刁航宇

大行其道对话惠誉评级可持续金融部联席董事贾菁薇
中国可持续债市场将迅速扩容 非金融机构已成最大参与者|大咖录

市场对于ESG(环境丶社会丶治理)关注程度日益升温,中国可持续债市场快速发展。大行其道对话惠誉评级可持续金融部联席董事贾菁薇,解读中国可持续债市场现况和发展前景。

第一财经:您日前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ESG债券市场的发展报告,报告就引用数据表示中国可持续债务市场的发行规模在去年是达到了655亿美元,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债以及该如何去进行分类?

贾菁薇:其实像可持续类的债务,或者说是与我们经常所说的 ESG相关的这种贴标类债券,它其实是对一类债务工具的通称。它其实表达的意思也是通过这种发债根据特定的目的,通过募集资金的这种方式,去将募资金投放在于可持续发展类这种目的相关的一些项目中。

其实按照于目的不同,我们其实经常可以看到像有关这种绿色社会或者可持续类的债券的发行,其实也就是我们经常在市场上会听到的Green,Social and Sustainability(绿色、社会、可持续)这种统称为GSS类的债券。

还有另外一种它其实对于发行人来说,它在发债的过程中其实不需要在这个时候立马上去界定所需要的募集资金的用途,其实它更强调的是在发债的过程中,你需要将发行人他本身去设立的相关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目标和它发债的利息或者是债券的收益率去直接挂钩的。这个其实是与之前刚才我提到这种方式是不同的,其实相当于一些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进行挂钩,相关的票面利息可能会相应地增加或者减少,这也是实现了另外的一种发行方式。所以现在市场上目前主要应用了两种发行可持续类型债券的主流的操作方式。

第一财经:那么和外国相比,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究竟有哪些特点?

贾菁薇:其实银行业一直是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在市场发展的早期银行业受到一些政策上的指引,它很快速或者很大规模地将一些银行的贷款发放在关于一些环境保护或者是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一类的项目上。

现在我们看到很多贷款的来源,它其实也是银行通过参与资本市场去发债的这种方式,也是发行了很大量的绿债。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中资的银行业,尤其是这种国有银行,扮演的是一个双向的,也是债券的发行人,也是这些债券的投资者的这样一个双重的角色。

我们的报告中在去年也提到了,在2021年我们看到这个趋势已经在逐渐改变了,中资银行已经不再是最大的市场上的发行人,其实很多其他资产的发行人,包括非金融机构的这种企业的发行人已经一跃金融机构成为了最大的这种市场的参与者。其实我们听到了很多的一些名字来自于公共事业行业或者说是大的能源机构,都通过是发行碳中和债这样的一个方式来参与到了市场的运作当中来。

另外一点,我们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我们现在看到了地方政府,包括是类似于这种城投企业,已经越来越多去广泛地参与到绿色债券的发行过程中,主要募集资金也是应用到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这样的一个大的过程中来。这一类也是体现了地方政府它对于国家的气候变化的一个响应的措施,也是通过这种参与资本市场的募集资金的这种方式,来极大地去调动相关的关于气候变化、低碳转型这一类项目的发生。

第一财经:什么因素推动了中国可持续债市场的发展?

贾菁薇:中国的ESG相关的债务市场其实在过去几年取得了一个非常快速的增长,很大一个程度上也是来自于政策上的推动,也是因为在2020年发布的双碳政策,关于3060的双碳政策,包括很多的部委,各个部门也相继发布了关于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或者是低碳转型相关的这样一些路线图,这一类的政策上的发展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 ESG债券行业的欣欣向荣。

另外一个原因其实也是因为我们看到来自于投资者,境内外投资者对于这一类产品都是已经体现了一个非常快速的一个需求增长。在市场的发展的早期这类需求,主要是来自于国际市场上的投资机构投资者,对于一些ESG投资的这种理念的认可和应用,包括是采用一些正负面的筛选的因素的这种过程,或者是说将一些ESG的因素直接纳入到他们的投资考量中。其实这样的一个趋势,我们目前在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已经在国内的这一类的投资本土的投资者中看到了相应的操作,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推动了整个固定收益市场上对于ESG产品的这样一个非常大的需求。

第一财经:那么中国可持续债务市场的发展对于整体金融业来说会带来哪些改变?

贾菁薇:所以对于金融业来说,我们刚刚一直提到的是关于绿色债券市场,其实我们大概预计,市场上目前10%左右的流动资金是来自于绿色债券,90%绝大部分还是来自于绿色贷款。其实我们的数据看到在去年截止到2021年底,目前绿色贷款的数量已经到了15.9万亿元人民币,主要的贷款的金额已经发配到了关于比如说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节能节水、清洁能源这样的项目上来。

其实我们认为对于金融行业来说,其实面临的非常严肃的一个挑战,也是来自于长期上,对于气候变化风险的认识和一些监管上这种非常明显的压力。所以在去年7月份,人民银行已经发布了对于绿色银行业的业务评价体系,在7月份已经正式实施了,所以它要去将一些银行的对于绿色项目这种贷款的数量,还有一些相关的指标,将会在未来纳入它本身的宏观审慎评估,还有一些评级的系统中来。

另外一点,其实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一个趋势是银行业需要加快对于气候风险还有转型风险这一类的认识,因为去年人民银行也已经在对于国内20多家银行已经开展了第一阶段的气候风险的压力测试,测试的目标想去看在一个日益渐升的碳价格的情况下,还有对于一个更加严肃的,对于监管上的驱动的情况下,这一类的尤其是碳排放密集型的行业,它会受到一个怎么样的影响,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对于金融行业来说,它面临的挑战也是越来越严峻和巨大的。

第一财经:那么您预期中国可持续债市场的发展趋势是怎么样的?

贾菁薇:我们惠誉认为,从2022年以及以后,我们可能会看到ESG相关债务的市场是会继续迅速地扩容,与此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关于相关产品的一些产品的创新,包括是应用不同的气候变化,相关的一些贴标和手段。其实这样的一个现象,我们在2021年已经看到了一些比较明显的体现,比如说去年碳中和债,和可持续发展挂钩的债券已经登陆了市场,中国境内的市场,与此同时,其实我们也认为对于相关的净零转型或者是转型金融,或者是对于可持续发展挂钩这一类的产品,将会越来越多地引起国内外投资者的关注。

另外一点其实刚刚我们也一直提到金融机构在ESG债券市场上一直保持非常主导的一个地位,其实我们也认为对于一些其他资产类别的发行人来说,其实会越来越多地应用发债这种模式来参与资本市场,来筹集资金,向ESG相关的项目,有更多的一个参与的程度。

第一财经:那么随着中国可持续债市场的发展以及债券的增发,您看到了哪些挑战呢?

贾菁薇: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个挑战其实是中国市场最大的一个问题,还是与所用的一些标准准则,其实还是与国际市场存在一些比较大的出入的。其实包括一些对于绿色项目相关的定义,或者说是对于一些披露信息的规定的设置,还有你在融到的这些钱里面,营运资金的多少百分比,它如何应用到相关的项目中,其实这一些的差异接下来一段时间内还是会继续存在的。

主要一个原因也是因为ESG相关的资本市场的发展是非常日新月异的,其实我们也是已经看到了一些相关的监管上的或者投资者带来的驱动的一些改变,比如说是在去年人民银行推出的绿色产业名录上,已经将煤炭的清洁利用排除到了标准之外,也认为中国、欧盟在发展共同分类名录上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这一类的在政策上的发展,其实也是会推动中国的绿色金融产品对国际的投资者的更加的关注,也是对打开中国本身的境内的资本市场也是有非常有益的。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关键字

ESG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