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介:
张江,LongRiver江远投资创始人 CEO
上交所科创板首届咨询委员,创立江远投资前,曾担任平安创投CEO,平安集团投委会委员,并曾参与平安多项重大战略收购和集团重整。曾任职麦肯锡北京和飞利浦医疗荷兰。
曾获中国保险资管协会“2021年度和2020年度险资私募股权基金 A 类管理人” ,2020年中国创投金鼎奖Top10投资人,2019年度最佳投资回报基金, 2019年第一财经年度投资人,2018 以色列年度成就奖等。
张江拥有法国INSEAD MBA学位,以及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PDEng)。
当下较关注医疗与科技赛道
第一财经:感谢张总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您最近募集了一支美元基金,我很想知道在现在这样一个市场环境之下,美元基金相较人民币基金来讲,它的价值取向有什么不同?主要会投哪些赛道和标的?
张江:我们投资的行业还是聚焦于医疗和科技。主要服务于两方面,一是中国机遇和全球技术、资源的嫁接;二是医疗领域,因为中国人口结构带来这个需求在不断的增大,同时医疗科技的这种创新也在不断的产生投资机会。
我们认为现在医疗行业在最近市场调整之后,现在投资的机会很不错。此外,我们也会关注制造业相关的一些智能化和自动化,还有一些软件和核心硬件科技、核心部件。所以主要是在一些强增长、弱周期的赛道,大市场、小团队的公司,高壁垒和低边际成本的产品。在阶段上我们主要覆盖两端,一方面延续过去,在早期成功的经验和资源,去抓住一些新兴领域的优秀公司,也会主动孵化团队。
中国始终是海外资本重要的配置市场
第一财经:最近这两年,在一级市场募资难、找好的项目难,是大家共同遇到的一个问题,您认为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克服行业共同的这一困难?
张江:今年确实经济环境有了很多的变化,市场也多了很多不确定性,加上疫情的影响,海外资本出手是相对更为谨慎,尤其是对于首次募集、募资的基金。
另一方面来讲,我认为中国人口众多、经济体量大、增长快,所以中国始终都会是海外资本重要的配置市场。而且中国经济的未来会更看重质量。所以我相信这里面,比如说像医药科技、硬科技、装备这些行业也会更有利于这些行业的发展。
而且中国有长期发展的确定性。比如说社会需求的,包括医疗需求的不断增长,另外素质越来越高的年轻一代,还有越来越多的大众富裕阶层,持续的对外开放的政策等。我们也能感受外资也因为持续看好中国发展,所以愿意对我们这样有经验和业绩的新基金仍然下重注。
当下国内医疗创新公司最大风险是商业化能力
第一财经:您过往有在大型保险集团投资部门工作的经验,可以说保险资金在整个一级市场来讲,它有价值投资的这种偏好,这段履历对您价值投资理念的影响是什么?对您现在选标的的取向又有什么样的改变吗?
张江:第一,我们有比较独到的宏观视角和行业资源,也有比较独特和广泛的项目网络,因为通过保险、银行的这些合作伙伴,我们有深入全国毛细血管的公司调研的能力,过去包括现在我们每年平均要看1300家公司,而8年下来看过万量级的公司。刚才您也提到稳健,我们从中找到这种好的公司和团队,每年要看1000多家公司,最后精选投资的不到1%。
第二,因为出身大型金融机构,所以我们团队具备操盘大型项目的能力。第三、我认为保险和医疗产业是息息相关的。现在中国很多医疗创新公司,最大的风险不一定是研发,而是商业化,所以这里面存在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要理解谁来买单这个问题和它的市场。
数字化慢病管理具有相当大增长潜力
第一财经:我也留意到在数字化慢病管理这一领域中,您投的一家公司最近在港股上市了,目前来讲整个人口的规模是十几亿,但是整个数字医疗、慢病管理的板块中,目前的市场占比仍然很小,就认为这样的一个赛道真的能够在未来完全覆盖十几亿人口吗?它的增长潜力您又是怎么看的?
张江:我觉得是的,的确具备这样的增长潜力。因为慢病管理,现在的患病人数特别多,有5亿多各种的慢病人群,而且难以被立即治愈,管理周期、治疗周期都特别长。而且慢病管理相对于重症和急诊来讲,是最适合从线下延续到线上的场景。
因为对于许多只是需要定期复诊和开方配药的慢病患者来说,医院的医生更愿意把这些患者在线上、互联网医院,利用碎片化时间为他们提供服务。线下医院的时间可以留给重症、急症的患者和科研,所以线上互联网医院能够把医患关系从线下延展到线上去,解决慢病患者在特别是这种头部医院知名医院的物理场景下求医难的问题。
另外,医院对于数字化慢病管理软件系统也有比较大的需求,实现标准化、自动化,因为相对于疾病和重症来讲,这种大型设备和系统已经相对比较完善。
再有一旦一个病人拥有一种慢病,往往这种患者它同时拥有多种疾病,可能涉及到多个科室的会诊,所以这也需要数字化软件来降本增效,来更好的有临床的医学项目。
当下医疗支付方痛点仍没有解决
第一财经:我留意到一个数据,目前就数字医疗的慢病管理这一领域,个人慢病管理的解决方案,它所占收入的比例,仍然是其他几种业务当中占比最小的一部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未来它的增长空间究竟有多大呢?
张江:目前从全世界来看医疗支付主要有几部分,包括政府医保、商业保险和个人自费,基本上全世界的支付方式也就这三种。
从目前来看,个人消费的C端,整个市场的支付意愿和能力都比较弱,归其原因是医疗支付方的痛点还没有解决。除去互联网药品销售,真正愿意为医疗服务而付费的医院和能力还比较低,而且在中短期这种情况可能还会持续。
所以我认为在中长期来讲,需要商业保险、商业健康险起量以及我们政府医保在慢病这一块更多的关注 ,C端的医疗支付能力将会大大的增强。
数字化慢病管理有必要切入硬件领域
第一财经:我也留意到目前很多的知名硬件公司是切入到健康管理跟数字医疗的领域当中,而作为数字医疗本身来讲,它有没有必要切入到硬件领域当中?如果说想实现跟知名硬件公司的这种排他性合作,您认为它的前提是什么?
张江:对,我觉得数字慢病是有必要切入硬件领域的,就像智云健康它的慢病管理系统一样,也是结合硬件跟软件。所以目前从实际来看,要想通过软件在医院端进行强变现,包括服务能力的落地,都存在项目审批流程比较长、变现也比较慢、临床上有些问题也不是很好能解决的痛点。结合硬件可以更高效的不仅仅是变现,也包括临床需求的满足,所以功能强大的这种软件系统也能够在院内去落地,能够结合医院的这些硬件设备。反过来讲也给硬件商带来了软硬结合的这种差异化的优势,在一起合作共同入院会更加有优势。
切入医院高壁垒业务的数字化健康管理公司并不多
第一财经:保险产品本身来讲,它其实同质化的情况非常严重,而健康管理的角度来讲,它如何避免同质化的趋势,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张江:数字化健康管理归根结底还是要给参与方能带来价值,给我们的患者能够带来可靠的医疗服务,给医院和药店能够做到降本增效。所以目前我们看到能够真正切入医院有很高这个业务壁垒的数字化健康管理公司还不多,尤其是能够有能力切入到医院核心流程的数字化健康管理公司更是屈指可数。所以我认为医疗最核心的资源它是一个专业化服务,它的最终核心的资源一定还是在医院。所以这个场景里面如果不深度的切入医院,就很难获取核心的医疗资源,也很难真正的去服务和解决患者的问题。
是否具有严肃医疗能力是数字化医疗公司的关键
第一财经:我也留意到在整个这一类的标的当中,它有相当一部分的收入来自于对医院或者是药店所提供的数字化营销服务的部分,怎么来去避免为了实现某种销售的目的,而对产品的需求方或者是患者造成的一种误导,这种情况其实风险还是存在的,怎么避免这个问题的出现呢?
张江:首先,需要判断这个公司是否有严肃医疗的能力。如果没有严肃医疗的专业能力,而仅仅只是盲目的开展医药营销,这个很危险;第二,我们也会看跟公司合作的企业的属性。它是否是知名的厂商,是否是知名的医院合作伙伴的过往的大家的评价和品牌。另外我们会看它的续约率,包括这些指标,其实都体现出行业、产业链的参与方对于这家公司严肃医疗能力的判断。
另外我们也会特别关注这家企业内部的合规机制,以及他们有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医疗和金融业一样,都是一个非常强监管的行业,而且医疗事关生命,以前我也曾经在一家医疗互联网上市公司管过医疗业务,我第一句话跟大家讲的就是,希波克拉底法典里的第一条“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所以无论是说做产品、做市场、做销售,还是在各个方面,无论在什么岗位,这句话是始终是融入在每个人的工作里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是医疗的行业的特殊性和它的特点。
AI技术不但能在药物靶点筛选、适应证预测等环节缩短研发时间、降低研发成本;一些自动化智能设备的投入也能确保药械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我国已累计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截至今年3月底,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为83.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66.2%。
浙江省中医院早在1968年就开始参与浙江省首批援非医疗队。2023年,该院在向纳米比亚鲸湾医院派驻期间展开医疗合作,援助了重症医学科以及影像科。
2024年上海科技企业全年共发生融资事件997起,占全国的13.2%
以试剂为例,丁健表示,这并非中国做不了,中国能力是够的,但原来是因为引进方便而选择引进,接下来应该花大力气培育几个大规模的生产试剂公司,在未来3-5年内实现自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