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调查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大湾区,新经济︱“氢风”扑面的南海:从李嘉诚到央企,热钱聚投氢能重镇

第一财经 2022-07-13 18:15:07 听新闻

作者:林春挺    责编:刘泽南

氢能产业已经站在“风口”上,而南海可能就处在“风口”上力度最猛的那一处

到佛山一年后,邓亮投资近1.7亿元的氢燃料电池工厂的一期项目,年底就要投产了。

邓亮是广东环华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环华氢能”)总经理,环华氢能是南海100多家氢能企业之一。该公司于2021年8月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注册成立,其实验室和办公地点就设立在南海氢能中心。

氢能属于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领域里的“前端派别”,近年来各国都在争相布局。在中国氢能业界有一个说法:全国氢能看广东,广东氢能看佛山,佛山氢能看南海。

南海氢能重镇的雏形已经初显。

这背后,既与国家到地方密集出台的政策推动有关,也与大湾区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有关。不管是201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下称《框架协议》),还是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都提及“绿色”和“低碳”。其中,“绿色发展”是上述纲要的基本原则之一。

邓亮等多位受访者认为,氢能产业已经站在“风口”上,而南海可能就处在“风口”上力度最猛的那一处。

氢能实验室聚集地南海氢能中心/林春挺 摄

“起飞”

在很长时间内,人们提起南海,都将它与一些响当当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公车上书的康有为、“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佛山无影脚”黄飞鸿,他们都生于此地。

第一财经记者查阅《南海市志》发现,南海曾经是一个“农业大县”,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南海开始以自筹自建、来料来样加工等形式开始发展乡镇企业,小规模及家庭作坊式个体私营企业也纷纷涌现。90年代中后期,南海开始鼓励和支持企业“二次创业”,企业由此步入自主研发阶段,南海由此成为工业重镇。其中,康有为的故居所在地丹灶镇便是“中国日用五金之都”。

如今的南海地处广佛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腹地,毗连广州,常住人口366万,其中海外侨胞40多万。作为改革开放先行者,南海早期以“六个轮子一起转”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国内民营经济发源地之一,创造了跻身广东“四小虎”的发展传奇。

南海区发改局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南海作为工业重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大气、水体、土壤等污染,尽管近十几年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环保整治工作,但离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发展低碳环保的新能源是进一步践行绿色生态环保理念的重要手段,氢能产业便列入了南海区的发展战略。

南海布局氢能产业,可以追溯到2009年。那时,包括众多现在已进军氢能行业的人士在内,许多人还不敢相信,今天会有如此多的氢燃料电池汽车跑在路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我知道有20台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奥运中心投入使用,但当时还不知道氢燃料电池是干什么用的。”邓亮说。

李参成是氢能行业资深专家,曾担任全国首个投入商运的加氢站——南海瑞晖加氢站——站长,见证了南海氢能产业的“起飞”。“南海瑞晖加氢站在2017年投运,当时来加氢的只有10几台车辆。但到了2018年,来加氢的各种车辆增到100多台;而到了2019年,南海的氢能车辆就超过1000台。”他说,“这种速度,像是飞。”

第一财经记者从南海区发改局了解到,5年前,南海的氢能企业只有两家,如今已经超过100家,5年时间里,当地的氢能企业数量暴涨50多倍。

南海区发改委局向第一财经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区以仙湖氢谷为主阵地聚集了100多家氢能企业和机构,氢能全产业链趋于完整,产业项目计划投资总额超过400亿元,全部达产后将形成年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同时,多家氢能企业正在筹备上市。

南海的加氢站/受访者供图

资本为何而来

南海氢能产业进入快车道,是在2017年之后。在之前,南海仅有两家与氢能有关的企业。

2017年,李嘉诚在南海一个氢能项目上投资了120亿元,让南海的氢能产业进入了全国视野。尽管该项目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而半途而废,但当时却曾一度轰动全国,带动效应显著。

5年后,南海再次接到一个百亿级项目——2022年1月11日,国家电投集团斥资100亿元在南海打造“华南氢能产业基地”。

“这彰显了‘国家队’在氢能领域上的更大热情,更加丰富了华南地区的氢能产业链。”李参成说。

国家电投集团一位内部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公司当时选择南海,看重的是南海所处的大湾区和珠三角地区在先进制造业和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方面市场的前景。“这里的产业链是完整的。”他说。

南海区发改局副局长蔡德权介绍,目前,南海已经形成了涵盖了从富氢材料及制氢设备研制、加氢,到氢燃料电池及核心部件、动力总成和整车生产等环节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去年8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批复,同意北上广(广东)等三个城市群作为全国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其中佛山作为广东示范城市群牵头城市。“佛山能够牵头,关键是有南海。”有知情者这样对记者说。

更为重要的是,鸿基创能科技(佛山)有限公司(下称“鸿基创能”)首席执行官邹渝泉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南海区对氢能行业非常懂”。“2021年下半年,我们和南海区相关部门进行过一两次交流,但没有想到最后会合作。”他说,公司最终选择南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当地政府“懂行”。

在邹渝泉看来,一个地方政府只有真正了解一个行业的“好”与“不好”,以及真心实意支持企业的发展,才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的投资决定。“南海区政府有雄心,想做一番事业,具有产业基础的同时,在政策方面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

韵量燃料电池(广东)有限公司(下称“韵量公司”)人事行政经理余瑶对此亦有同感。她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从南海区政府到佛山市政府,对氢能产业的“认识与理解是深入的”,而且“对产业足够重视”。

据余瑶介绍,韵量公司当时在全国有许多选项,但在对比了多个城市后,他们发现南海的软硬件条件都更出色,最终选择南海作为公司的量产基地,并投资21.6亿元。

和国家电投等企业一样,鸿基创能到南海的另一个原因是,邹渝泉认为,未来几年,氢燃料电池产业的发展,主要还是在北上广这样的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换句话说,南海区作为广东省和大湾区示范运营的中心地带,不管是市场还是技术,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氢能客车/受访者供图

“不担心订单”

如果一切顺利,那么到2025年,鸿基创能生产的膜电极可以满足3万台氢燃料电池汽车使用。

“过去五年,行业的发展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邹渝泉说,“这背后是政策在推动,也离不开资本市场的热捧。”

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4月,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累计接入氢燃料电池汽车8198辆。而第一财经记者获得的《广东省加快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显示:“到示范期末……实现推广1万辆以上燃料电池汽车目标。”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首次明确氢能将成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根该规划提出,到2025年,氢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

无论是放在整个汽车行业还是能源行业来看,上述这些数据似乎并不“性感”,但却符合尚处于发展初期的氢能产业的实际情况。而业界的情绪则更显乐观。

邹渝泉说,即使以1万辆为目标,“如果按此数量保守估计订单金额将会达到十数亿元,对于我们这样的企业来说已有足够大的市场。”,对于一个新产业来说,从0到1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一旦发展到了一定规模,后面就会越来越快。他认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突破1万辆以后,很快就能突破10万辆。

一个例子是,2020年,鸿基创能母公司鸿基创能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只销售了10万片膜电极,对应氢燃料电池汽车大概是300台。但到了2021,这个数据就涨到了100万片。

6月17日,鸿基创能高性能膜电极及PEM电解水制氢项目投产,膜电极年产能高达500万片。邹渝泉说,根据在手的短期、中期、长期、超长期的订单,2023年公司定的膜电极销售目标是400万片,2025年是1000万片,而且八成是在国内销售。

环华氢能一期项目也即将在年底投产,总投资5000万,产能是100万片双极板。后期项目将在未来三年内全部投产,产能是一期项目的5倍,几乎可以满足1万氢燃料电池汽车对双极板的需求。

驱动燃料电池汽车运行的“心脏”是电堆,主要由双极板、膜电极、催化剂、质子交换膜、气体扩散层等部件构成,其中双极板是被国家确定为燃料电池系统中最重要的八大核心零部件之一。环华氢能是华南地区首家专攻氢燃料电池专用柔性石墨双极板、复合双极板的企业。7月6日,第一财经来到环华氢能采访时看到,该公司的技术人员正在对生产双极板的生产线设备进行调试。

环华氢能一期项目产能设计如此之大,邓亮却并不担心未来是否能拿到足够订单。“100万片的双极板的订单,我们一两年就可以拿到,因为市场太大了。”他现在更关心的是,如何进一步提高产品性能、降低产品成本。据其介绍,环华氢能此前小批量生产的双极板,售价不足100元,价格只有进口的1/4。

瓶颈犹存

氢能部件/受访者供图

尽管业界普遍持乐观情绪,但不可回避的是,南海氢能产业的大规模推广应用仍存不少瓶颈。

根据《佛山市南海区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5年)》(下称《南海发展规划》),南海区氢能部分技术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整体核心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依然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燃料电池和高压车载储氢气瓶等方面。

在燃料电池方面,南海区在燃料电池功率密度和寿命方面在国内处于较前的位置,但在燃料电池集成系统方面,除核心零部件外,南海区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包括功率密度、电池寿命等核心参数。

南海还严重缺少氢源。“全市及周边区域制氢厂较少,缺乏持续稳定的氢气供应。目前车用氢气严重依赖外供、氢气价格高企等情况在短期内仍未改善,严重影响氢能源车辆的投放和正常运行。”南海区发改局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同时根据产业政策要求,制氢项目必须进入化工园区生产,但南海目前无化工园区,进一步制约南海氢能产业的发展。

另据《南海发展规划》,目前,南海区乃至佛山市只有华特气体可以生产氢气,氢气产能仅为1吨/天左右,且主要用于工业生产。加氢站的氢气是从广州、江门、东莞、珠海等周边地区外购,氢源是南海区氢能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南海区应加快布局建设制氢厂,解决卡脖子问题。

《发展规划》还显示:“南海区土地资源紧缺,土地开发达到瓶颈期,土地使用成本较高,尤其是氢能产业的主要发展平台——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的土地空间已基本用尽……给南海区氢能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的进一步拓展带来严峻挑战。”

不过,亲身参与了全国首个商用加氢站建设的李参成则对南海解决氢源供给的难题充满信心。“2014年,南海瑞晖加氢站正式筹建,氢气属于危化品,当时国家对加氢站的审批、建设、运营都还没有一个相对规范和统一的标准,政府部门会有点责任不清。”他说,“南海区政府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让当地的部门各司其职,避免在管理上互相推诿。”

通过这件事情,李参成总结出南海氢能产业一路走来得益于四个字:“少说多干。”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