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担负今年中央财政上缴任务,苏鲁财政收入状况如何?

第一财经 2022-08-21 16:01:32

作者:陈益刊    责编:黄宾

江苏和山东受疫情冲击、大规模退税减税等影响,财政收入出现下滑,但总体来看收入向好,各地已经部署相关工作,全力以赴为稳经济挑大梁。

近日,李克强总理在深圳主持召开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时要求,江苏、山东、广东、浙江等4个沿海省份要完成财政上缴任务。

江苏和山东是中国经济大省,也是财政强省,财政收入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也是全国少数几个中央财政净上缴省份。两地完成今年中央财政净上缴任务,将对支撑国家财力和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粤开证券研究院数据,2019年江苏和山东净上缴中央财政收入分别为4091亿元和2152亿元。国盛证券研究所数据显示,2020年江苏和山东净上缴中央财政收入分别为4870亿元和1036亿元。所谓净上缴中央财政收入,一般是指地方贡献的中央财政收入减去当地获得中央转移支付等收入差额。

今年疫情冲击超预期,对企业正常经营造成冲击,影响税收收入,由于各地受疫情冲击程度不同,收入受到影响程度不一。另外大规模退税减税降费、缓税费举措也在短期造成地方财政大幅减收,而楼市低迷也使得房地产相关收入增长乏力乃至下滑。

受上述因素影响,江苏和山东财政收入跟多数省份一样,受到明显冲击。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上半年江苏省和山东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是4639亿元和3950亿元,按自然口径分别同比下降17.9%和8.2%。

地方财政收入下滑,跟今年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导致的政策性减收关系大。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7月20日,江苏累计落实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200亿元,其中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1835.2亿元。今年上半年,山东全省落实各项退税减税降费政策为市场主体减负约1958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1408亿元。

为了更真实反映经济现状,官方公布了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后的增速。今年上半年江苏和山东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后收入增速分别为-5.8%和6.3%。江苏同口径收入下滑跟受疫情冲击更大当等有关。

不过随着疫情得以管控,稳经济一揽子举措落地实施,以及后续退税减速效应减小,总体来看上述两省财政收入逐步恢复,趋势向好。

江苏下辖13个地市中,苏州、南京、无锡财政收入规模位居前三,三市累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省收入比重过半(2021年约54%),是当地贡献中央财力的主要城市。

最强地级市苏州今年受疫情影响较大,叠加大规模退税减税等,收入受到较大影响。目前苏州财政局尚未公开上半年的财政收入状况(上半年经济增长0.3%)。根据官方数据,上半年苏州下辖昆山(-13.4%)、苏州工业园区(-4.7%)收入按自然口径有所下滑。

南京和无锡目前也尚未公开上半年财政收入状况。不过据无锡当地官媒披露,6月份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无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较5月份回升8.1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幅较1-5月回升0.4个百分点,居全省前列。

山东下辖16个地市中,青岛、济南、烟台、潍坊财政收入规模居前,四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省收入半壁江山。

青岛市财政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青岛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3.5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7.1%,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3.8%。

根据各地财政部门数据,今年上半年济南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541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3.1%,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9.9%。烟台市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9.4亿元,同口径增长7.1%。

潍坊市财政局数据显示,1-7月份,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73.2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下降20%,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27.4%,较上半年回落15.2个百分点。

潍坊市财政局解释,收入和税收增幅下降,主要受大规模组合式减税、疫情冲击、重点税源减收以及上年同期增幅较高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随着上半年小微和大中型企业存量留抵退税集中退还基本完成,8月份中小微企业缓税到期入库,以及前期释放的退税政策红利,预计后几个月收入降幅将有所收窄。

为了在经济稳定恢复中承担经济大省应有责任,江苏等省份已经研究下一步工作安排。

比如8月19日江苏省政府常务会议上提出,全力以赴为稳经济挑大梁、作贡献。会议强调,要综合施策扩大需求,更好发挥有效投资补短板调结构、稳就业带消费的综合效应和对经济恢复发展的关键性作用,用足用好政策工具,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持续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市场全面恢复,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切实巩固外贸外资向好势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