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腾讯财经发起“秉持远见超越未见”夏季线上直播活动,在“关键时刻,全球经济如何争取最好结果”的圆桌环节中,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在直播中发表题为《全球新格局——走出疫情时代,治愈经济伤痕》的主旨演讲。
划重点:
1、全球经济现在似乎都面临比较大的困难,西方主要面临的是一个通胀问题,亚洲经济体面临的则是增长和需求不足的问题。
也就是说东西方现在都有问题,但是出现了很明确的分化。
2、确实美国和欧洲出现经济衰退的概率在上升。
但是就美国来讲,即使这次出现经济衰退,它可能也是一个比较浅的,比较正常的技术性衰退。如果跟历史上历次它的经济周期相比,更接近于2000年美国科网泡沫破灭之后,2000年下半年到2001年上半年一度出现的技术性的衰退。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经济出现了连续两个季度的负增长,但是并没有伤筋动骨。
3、中国经济有一个逐渐的复苏,但是这是一个弱复苏,远远达不到疫情之前大家判断的潜在增速的水平。
这里面最重要的还不是简单的加大刺激力度,更重要的就是避免在疫情之后出现一些永久性的经济伤疤,导致潜在增速的恢复不及预期。这样在疫情后逆全球化的世界,在整个国际竞争格局中,可能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4、当务之急是我们通过不断的探索更有力度的宽松政策,信号更明确的一些监管方面的改革,以及在防疫和经济之间不断的取得平衡,最终能够打消这种对中国是否出现永久性伤疤的疑虑,使得我们的经济增长在今年、明年逐渐的回到正轨。
这样能够避免现在出现的所谓供应链要多元化、去中国化,以及可能老百姓不敢花、企业不敢投的这种短期现象。
更多精彩内容,请参考邢自强演讲全文:
很高兴参加这次夏季峰会,我想对于全球的产业链重构,通货膨胀短期和长期对投资框架的影响,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中美两国分别的机遇和挑战做一些补充。
大家都比较关注的是,全球经济现在似乎都面临比较大的困难,西方主要面临的是一个通胀问题。就像刚才李迅雷首席介绍的,这个通胀问题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供给端的冲击,他们需求还可以,甚至在很多西方国家需求可能是过度了,因为过去两三年采取了过度的刺激。
但是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国在内的亚洲经济体,现在面临的是一个增长问题,需求不足的问题。也就是说东西方现在都有问题,但是出现了很明确的分化。
首先,把目光看向西方全球经济,很明显是通货膨胀的上升。这次通胀的上升,是在过去两年多包括美联储在内的一些中央银行放水、刺激,以及他们的政府采取了过度的财政扩张(发钱、发券)引发的后遗症。可能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有长期的结构性的通胀压力,跟过去不一样,因为全球从过去20多年全球化的黄金时代慢慢的转向逆全球化,大家产业链要各搞一摊,造成产业链备份多元化之后,成本可能会上升,这是成本端。
同样在各个国家内部,民粹主义的盛行,包括在过去二三十年全球化黄金时代的财富分配、收入分配不均引发的社会问题,现在普遍转向了可能需要通过一些政策去调节这种收入分配问题。比如说给企业和高收入群体加税,对中低收入群体增加转移支付。这些某种意义上是美国版的共同富裕政策,它也在边际上让现在美国已经出现的劳动力供应不足,大家不愿意上班,或者对未来收入预期较高的情况雪上加霜。
这两条政策再结合过去几十年顺风顺水发展的一些平台经济、科技企业,现在在各国会面临比较强的监管。过去他们可能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效率,降低了物价,但是可能也扩张得太大了,在各国对他们都出现了加强监管、反垄断约束的情况。
所以这三者相加,这次通胀的卷土重来可能不是暂时的。当然了从暂时因素来讲大家都很关注供给冲击,不管是过去两年多,很多西方国家在疫情当中工厂关门,大家回家不愿意上班带来劳动力暂时的供给因素,还是今年以来像俄乌战争爆发之后,在能源、食品领域引发的供给因素。
这一块显然会导致西方很多国家,它的需求在强刺激之下已经恢复了,但是供给却不足,所以这种刺激过度的后遗症,从去年下半年以来集中爆发,今年又赶上了地缘政治引发的俄乌战争之后的供给冲击,所以通胀高企。
现在这种通胀高企的局面怎么去解决?显然发达国家的央行只能够矫枉过正,大幅快跑的加息,去把需求层面的过度刺激给按下来,等于还上这个债。美联储过去两次要加75个基点的利息,未来至少一次还会加50个基点,一直加到今年底,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可能就会逐渐接近3.6到3.7之间的高水平,这也是美国最近十几年罕见的比较高的利率。
在这个过程中,现在大家担心经济会不会承受不了出现衰退,确实美国和欧洲出现经济衰退的概率在上升。但是就美国来讲,即使这次出现经济衰退,它可能也是一个比较浅的,比较正常的技术性衰退。如果跟历史上历次它的经济周期相比,更接近于2000年美国科网泡沫破灭之后,2000年下半年到2001年上半年一度出现的技术性的衰退。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经济出现了连续两个季度的负增长,但是并没有伤筋动骨,不会出现未来十几年它都被整个潜在生产率的下滑给困扰,可能一蹶不振。
大家担心的是,出现像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有整整十年多资产负债表的修复过程中增速是比较慢的。同样在更早的历史上,七八十年代那个时候出现的大滞胀,美国在不断的加息之后,引发的经济潜在增速也一度处于比较低迷的状态。
这次似乎既不是七八十年代的大滞胀,也不是2008年这种由于资产负债表失衡之后,刺破泡沫带来的连续十年多都缓不过劲来的这种金融危机。更倾向于一个比较良性的、健康的、技术性的衰退,这是我们对美国经济的看法。换言之,它并没有出现伤筋动骨的、永久性的伤疤,这点很重要。
大家现在研究各国经济在疫情之后,未来谁能够率先走出来,是不是在长期的竞争格局中依然占据高地,主要的关注点就是哪些国家可能会出现永久性的伤疤,不容易修复疫情之前的潜在增速。显然我们刚才分析了美国这一轮居民也好、企业也罢资产负债表是比较健康的,熬过这一轮的技术性的衰退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再叠加美国表面上当局在抑制通胀的过程中手忙脚乱,除了加息,白宫也在不断的推出各种短期政策,但并没有打乱它一些中长期的、更有利于它的潜在增速和修复商界比较稳定预期的一些法案的出台。
最近几个月我们看到美国政府,比较成功的推出了一些可能比较长远的举措,这里面包含了它对新能源投资的新法案,给未来十几年绿色转型奠定了很大的产业政策和财务方面的基础。还包括了在一些高科技和敏感科技行业,从芯片到其他的自主化的政策也在国会得到的通过。这些普遍还是受到了国内商界和企业界的欢迎。
换言之,可能这次美国即使陷入了一个小幅衰退,比较接近2000年到2001年,我们知道科网泡沫破裂了,美国当时出现了两个季度的经济衰退,但是却为美国未来互联网行业的真正崛起做了准备,因为当时做了很多的基础设施、数字基建,为后面美国涌现出的这些全球的巨头,在互联网平台经济行业独占风骚奠定了基础。
第一轮似乎看起来从一些敏感行业、芯片、医疗再到新能源投资,美国在应付通胀短期问题的过程中,反而成功的推出了这些长期的措施,受到企业界的欢迎。企业的预期没有紊乱,可能美国就不会出现伤筋动骨的打击,明后年即使在技术性的衰退之后,它还是有望回到疫情之前的潜在增速,比如说2%或者略高的水平,这是看美国。
当然我也比较同意刚才李迅雷首席提到的,可能全球几大经济体当中,欧洲这次受伤相对惨重,它对俄罗斯油气的依赖比较高,而且这个依赖不是一两年了,是十几、二十年了。现在面临一个这么剧烈的转型,所以欧洲要自己建立它的能源供应体系,包括新能源的转型,然而欧洲由于传统上对一些传统能源、传统汽车、燃油车行业是他们的所谓的国家冠军,也是非常倚重的,导致在新能源的转型中,可能在这个升位上还是慢于美国和中国。所以现在欧洲面临比较高的转型成本,从这个角度欧洲的潜在增速能否迅速的恢复,可能我们要观察。
但是话说回来,我想大家也比较关注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怎么样?从短线来讲,中国经济有一个逐渐的复苏,但是这是一个弱复苏,远远达不到疫情之前大家判断的潜在增速的水平。比如说下半年看起来增长可能是2.5%-3%之间,不仅没有达到当初设想的5.5%,可能离满足比较强的就业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也就是说经济还难以回到正轨。
我想这里面最重要的还不是简单的加大刺激力度,当然对消费者的扶持政策、刺激政策,比如说消费券和其他行业的一些辅助,如果能推出当然是非常理想的。但是,更重要的就是避免刚才我们讲到的是否在疫情之后出现一些永久性的经济伤疤,导致潜在增速的恢复不及预期。这样在疫情后逆全球化的世界,在整个国际竞争格局中,可能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我们看到,其实现在主要面临的几个潜在的永久性伤疤的风险:
一个就是从消费的角度,这是第三年的疫情冲击了,线下的中小商户起起伏伏,肯定有不少现在没办法继续经营。同样一些大的企业经历了过去两年多比较大的监管环境变化之后,现在也纷纷躺平,不再投资和扩员。所以可能对于一些中产阶级,或者是白领来讲,现在他的收入预期,对未来整个工作的预期,职业轨迹的打算出现了一些挫折。
我们的消费者调研(对2000多个居民的定期调研)就显示,可能在一年前大家消费受到的制约,往往还是疫情防控的具体的措施,比如说最近不能出行,大家就少出点差,少去旅游,但是最近对消费的制约因素更多的体现在每四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担心自己将来的收入问题,是否还能够还房贷,是否自己的家庭资产负债表、现金流会恶化,这块担忧的比例在上升。
毕竟两三年听起来短,但是它对一个人的职业轨迹,技术升级轨迹的潜在的脱轨,就会对他一辈子、未来几十年的收入预期、职业上升可能产生比较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值得关注的第一个永久性伤疤的风险,消费端。中国的这种大家对于未来比较良好的预期和消费升级蒸蒸日上的预期被打断。
第二点,是在生产端,特别是投资端。投资端我们现在做了一些关于跨国企业的调研,大家可能也记得在几年前当时贸易战刚刚有声音,我们做了很多相关的一些分析表明,尽管西方特别是美国政界关于一些所谓的脱钩,或者是产业链要去中国化,声音比较响,但是实际上这个抉择取决于商界,取决于跨国企业本身,而中国还是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投资机会和市场的机遇。同时中国高技术的劳动力,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也使得大家很难找到第二替代力,所以产业链可能搬不走,很难搬。
但是短短五年过去了,情况确实有很大的变化,不仅是因为全球的产业链和企业更多被裹胁在地缘政治的因素当中,不管是在俄乌战争之后,还是在中美的这种竞争性冲突的基调之下。更重要的就是可能大家也在评估哪些经济体在未来,在疫情之后可能有永久性伤疤的风险,导致经济的复苏达不到疫情之前的潜在轨迹。这样大家对在当地投厂、设产进行研发,进行更大的扩张肯定这种策略就有一个重估。
所以今年6月份,我们对414家跨国企业进行的调研显示,确实大家对投资中国,包括FDI外商直接投资,包括扩厂、研发这块更趋谨慎了,几年前每做1亿美元的新投资,50%的企业都会优先考虑在中国。现在这个比例降到了20%出头相反了,此消彼长之下看到的是墨西哥、越南、印度、东南亚等经济体在新增的FDI这方面规划里面占比上升。
这是因为整个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也跟大家对中国疫情之后潜在增速能恢复几成,会不会有一些永久性的伤疤,目前我们看到房地产还在调整当中,疫情我们还在探索防疫跟经济之间的平衡,消费还比较低迷的状况下,确实有一些过去对中国充满信心的这种跨国企业消费巨头,他现在开始在评估过去大家所相信的东升西降经济方面的长期轨迹,是否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
所以回过头来,现在西方面临的主要是一个通胀问题,是供给不足、需求过度、有后遗症,所以它需要通过加息抑制需求,甚至以一个技术性衰退的代价来把它平抑的问题。但是,似乎在美国没有出现一个伤筋动骨的,对未来增长预期的紊乱的影响。
回到东方,当务之急就是我们通过不断的探索更有力度的宽松政策,信号更明确的一些监管方面的改革,以及在防疫和经济之间不断的取得平衡,最终能够打消这种对中国是否出现永久性伤疤的疑虑,使得我们的经济增长在今年、明年逐渐的回到正轨。这样能够避免现在出现的所谓供应链要多元化、去中国化,以及可能老百姓不敢花、企业不敢投的这种短期现象。这是我们分析全球经济,利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得到的对中国的一些经验和启发,我就简单的分享到这,谢谢。
(作者邢自强系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自今年5月以来,德国联邦统计局就一直没有更新德国零售和批发销售等相关数据。
全球资本市场在9月份面临不稳定性加剧,美股表现疲软,经济衰退担忧导致市场抛售,投资者关注通胀报告和美联储降息可能性,同时中国央行通过宽松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回升,市场关注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及转按揭可能,我国货币政策仍有宽松空间,但需审慎考虑降准时点和降息幅度,以降低居民偿债压力并维持银行净息差稳定,刺激性政策推动行业增长。
美联储9月降息或无法阻止美国经济进入衰退的风险;英伟达业绩优秀但营收展望不及最乐观预期 新型Blackwell芯片生产遇阻。
汉堡商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德拉鲁比亚博士表示:“德国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的概率已经上升,这意味着我们可能很快又要讨论德国的经济衰退了。”
标普500指数与纳指均结束此前连续八个交易日的上涨。道指止步五连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