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齐白石张大千天价画作会聚上海,讲述艺术市场的大师传奇

第一财经 2022-09-06 18:12:44

作者:朱洁树    责编:李刚

齐白石或许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收关画家,而张大千几乎是穷尽了中国画技法的绘画奇才。

今年是荣宝斋诞辰350周年,也是龙美术馆10周年,这两个中国重要的艺术机构合作举办的“南张北齐:张大千齐白石书画艺术特展”于9月2日在龙美术馆开幕,展览会持续至10月16日,之后将巡展至北京荣宝斋。

作为老字号的艺术经营机构,荣宝斋在20世纪初的北京培养、见证了很多艺术家的发展。而龙美术馆创始人、资本大佬出身的刘益谦,在近30年里是中国艺术市场的重要动力,在拍卖市场屡屡创造纪录。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两位艺术家,齐白石和张大千在荣宝斋和龙美术馆的收藏序列中具有重要地位。

“荣宝斋和龙美术馆在这个展览中各有侧重,荣宝斋收藏的齐白石作品比较丰厚,张大千是龙美术馆收藏的重点,”荣宝斋副总经理唐辉表示,“我们这次带来的一些手卷都是荣宝斋的镇斋之宝,到上海跟龙美术馆的张大千合二为一,成就了这样的艺术饕餮大餐。”

针对展览名称“南张北齐”,唐辉解释说,其实齐白石和张大千都是南方人,后来齐白石定居北方,开始关注北方的花草,“他画的牵牛花、大窝瓜、大南瓜、大葫芦都特别有名,他的画风也越来越雄强,可以说,他的成就主要在北方。”

本次展览总共有50件(组)作品组成,囊括了两位艺术家不同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多件是曾经出现在艺术市场的创下天价的重磅拍品。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场展览也是百年艺术市场的一个缩影。

农民文人画家和作伪大师

齐白石1864年出生于湖南湘潭的普通农民家庭,直到40岁,他还只是一个喜爱绘画并且有木工手艺的农村人。

年届不惑之时,齐白石从河北到广西一路巡游,结识朋友,临仿古人,观景写生,这段经历开启了他的胸襟和眼界。回到故里之后,他置田购房,亲自将房屋翻盖一新,开始实践一种超然尘世的文人生活,在每天可以看到蔬菜果木、听到蛙叫蝉鸣的乡村环境,随着自己的性子和理解吟诗作画。

在齐白石的早期作品中,《梅石图》《遗响白云》《鸟木图》分别带有明显的吴昌硕、金农、八大山人的风格。策展人谢晓东在展厅做导览时解说道,齐白石学习八大非常到位,但又不太一样,”他没有八大的亡国气质,所以他画的小鸟没有孤傲的感觉,显得很萌。”

齐白石,遗响白云,纸本设色,1918年,荣宝斋提供

齐白石的乡野生活在1917年被打破,年逾半百的他为避战乱进京,结识了陈师曾等人,并于两年后正式定居北京,进入当时的北京文化圈,也开启了自己艺术人生的精彩半场。

如果说齐白石本质是一个拥有文人理想的朴实农民,那么张大千便是善于自我经营的绘画奇才。

彼时的张大千,刚刚二十出头,这个来自四川内江的年轻人,先在日本学习染织,回国时得知未婚妻病逝,便去松江禅定寺出家。他的出家经历仅仅维持了100天,但他的法号“大千”,将成为世人知晓他的名字。1920年,张大千在上海拜师学画。他对古人风格的判断眼光和收放自如的临摹技术令其很快脱颖而出,成为临摹仿制的大师。当时,他的伪作给整个收藏界带来了不小的困扰,甚至在后来的几十年里,都有他在收藏大家面前直接指出某件作品是自己所画的轶闻,在他身后,关于一些画是原作还是张大千版本的伪作的争议,依然没有停止。

张大千,江堤晚景,纸本设色,1946年,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

在本次展览中有几件张大千的早期作品,分别是其临仿石涛、赵孟頫等古代大师而作。谢晓东解释说,张大千相信创作中国画必须先学习古人,学好以后才能有自己的风格,后世艺术评论人傅申将这段经历称为张大千的“血战古人”。然而,作伪毕竟不是一项高贵的事业,张大千因为临仿技术的高超在当时的书画界获得了毁誉参半的名声。

谢晓东介绍说,彼时的张大千已经颇有经营自己的头脑了,年纪轻轻的他就留起了气派体面的大胡子,他也非常善于结交艺术评论人。

“衰年变法”和“莫高窟临摹”

荣宝斋,前身是始创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松竹斋,进行琴棋书画、笔墨纸砚相关的经营活动。清末民初,荣宝斋开始经营一项“挂笔单”业务,即挂出书画家鬻字卖画的价目表,为顾客和书画家提供中介服务。

据悉,在齐白石初到北京时,当时荣宝斋的经理王仁山欣赏他的作品,将其悬挂在店铺的显眼位置尽力推销。荣宝斋对齐白石在北京的成功提供了不少助力,也从此与其结缘半生。

齐白石于57岁定居北京,逐渐结识梅兰芳、林纾、陈三立等文艺、政治界人士,也在陈师曾的建议下,开始了衰年变法。艺术评论人吕澎在《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中指出,齐白石开始意识到,在受到西方影响的城市里,人们不再向往古拙野逸,而更喜欢画作中出现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对象,而这对于农民出身的他来说是驾轻就熟的事。农村地头的瓜果菜蔬、蝈蝈蝗虫开始成为齐白石入画的题材,它们以文人画的写意方式出现在城市受众面前,这样的清新风格令艺术家大受欢迎。

他带着思乡之情画下南方的草木,也开始关注北方的花鸟昆虫,梅兰芳家灿烂盛开的牵牛花,很快成为他钟情于描绘的对象。艺术评论人陈履生提出,在齐白石的笔下,自然界的宏观与微观涌动而出,他对于自然的诗意领会和联想表达,影响了后世的画家,也缔造了大众的审美想象。

齐白石,可惜无声 • 花草工虫册(局部),纸本设色 册页(十三开),1942年,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

1942年春,齐白石画了一套12开的“花鸟工虫册”,自题“可惜无声”。册页采用工笔、写意及工写结合的手法,将植物花卉与昆虫肆意搭配,如一幕幕充满意趣的乡间小景。谢晓东介绍说,这套作品是艺术家巅峰时期的代表作,也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荣宝斋木板水印的母本。1995年10月5日,《可惜无声·花鸟工虫册》在拍卖场上以198万易手。2009年11月22日,它再次现身北京保利的拍卖会,并以9520万元成交,刷新了齐白石个人作品的拍卖纪录,买家就是后来创立了龙美术馆的刘益谦。

在展厅中,与这件作品并置的,是荣宝斋收藏的《九秋风物图》。这幅画创作于1944年,彼时,按照齐白石自己的算法,他已经“八十四岁”了,但他笔下的秋天丝毫没有萧瑟之意,依然是百花竞开,草虫飞鸣的景象,画面中间,有一只蝉刚刚蜕壳。

齐白石,九秋风物图,纸本设色,1944年,荣宝斋提供

在齐白石经历衰年变法,抵达自己艺术高峰的同时,张大千也开始进入自己艺术人生的第二阶段。(张大千听闻莫高窟艺术,心向往之。)1941年,43岁的张大千抵达莫高窟,拟建敦煌研究院,并开始临摹敦煌壁画。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张大千带着家人和藏族画师完成了近300幅壁画的临摹,为之后的考古和历史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敦煌艺术中丰润饱满、色彩艳丽的特点也对他之后的创作造成了深刻影响。

在此后创作的《修竹仕女》(1943)、《红拂女》(1944)和《明妃出塞图》(1945)中,张大千一改晚清人物画中的柔弱形象,呈现出优雅流畅的线条、雍容丰腴的姿态、华彩富丽的色彩。在当时的中国文化界看来,张大千绘画中的这种文艺复兴,比欧洲油画更加动人。历史学家陈寅恪曾经评价其绘画“虽是临摹之本,兼有创造之功,实能于吾民族之上,别阔一新境界”。

张大千,红拂女,设色洒金笺,1944年,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

“人民艺术家”和“泼墨山水”

晚年的齐白石一直寓居北京,历经战乱侵袭、政权更迭,富有声名的他像其他很多艺术家一样,难以避免地会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同时努力维护着自己的一方天地。在北平沦陷期间,他经常以“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1939)、“画不卖与官家”(1940)、“停止卖画”(1943)等态度应付来者,不过他的这些贴在门上的字条也常会被人揭去收藏。

在展厅里有一件极具气势的大作《松柏高立图》,旁边配有篆书对联“人生长寿,天下太平”。据说这幅画原本是齐白石于1946年为蒋介石贺寿而作,它在拍卖场上也有一个颇为辗转而戏剧化的故事。早先,《松柏高立图》是美国旧金山的一位私人藏家收藏的,2005年,该作品被拿到国内拍卖,刘益谦以500万元人民币拍得。2010年,刘益谦又以1200万元拍下了该画所配的篆书对联,并于次年将“合璧”之后的作品拿到嘉德拍卖。2011年5月22日,《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8800万起拍,最后以3.7亿的天价落槌,加上15%的佣金,成交价为4.255亿元,刷新了齐白石个人书画成交纪录,也刷新了中国近现代书画成交纪录,刘益谦作为中国艺术市场的强力推手,再次成为公众焦点。当时的媒体在报道此次拍卖时,纷纷惊叹刘益谦“6年净赚3.5亿”。然而,关于这幅作品是否是赝品的争议也逐渐浮出水面。2013年,刘益谦本人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这幅画的买家一直没有付款。而今,它依然悬挂在龙美术馆的展厅。

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纸本水墨,1946年,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

在生命的暮年,齐白石与荣宝斋依旧关系密切。据荣宝斋现任副总经理唐辉介绍,1949年荣宝斋重开以后,给齐白石作品的定价从2元一尺一直涨到8元一尺,选择其合适作品进行木版印刷,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也出版了《白石老人画集》。齐白石于1957年以“人民艺术家”身份去世,据他自己的算法,享寿97岁。

张大千并没有停下他探索世界的脚步。1950年,他前往印度举办展览,暂居大吉岭开始考察印度艺术,随后,他又前往阿根廷、巴西,纵横于世界各地。因为眼疾的影响,他开始了自己的“衰年变法”,即“泼墨”实验。

2016年4月5日,刘益谦在香港苏富比的拍卖会上以2.7亿港元的价格拍得张大千晚年的作品《桃源图》。

张大千,灵岩山色图, 绢本设色,1981年,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

齐白石和张大千,是中国20世纪绘画的两座高峰,在拍卖场上,也是中国现代艺术最重要的两位画家。他们曾经共处同一个时代,然而,他们又截然不同。

齐白石或许是“中国传统绘画终盘里的收关画家”,他一生保持文人传统,将诗书画印作为日课,同时以其质朴的农民本质,调和了文人雅士与普通百姓之间的审美沟壑。而张大千几乎是穷尽了中国画技法的绘画奇才,在晚年,创造出脱离中国笔墨、近乎于抽象的绘画表现方法,构成了中国传统水墨绘画领域最早的破坏性的实验,也成为他最后的最具代表性的图像。

“回望美术史,我们可以看到历朝历代的经典,包括齐白石、张大千,都是时代创新的代表,我们在今天还能看得津津有味,还能看到精彩,是因为他们的作品都是超越那个时代的,”唐辉总结说,“每个艺术家在学习传统的时候,是为了把传统放下而找到自我,这个就是艺术家的时代责任。”

“历史上有些时候,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往往这也是一种机遇,传统文化会与时俱进,会迎来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谢晓东表示,怎样做到既变又不变,展览中呈现了两位中国古代传统大家的回答。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