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研发投入前1000家的民企研发费用总额超过了1万亿元,占到全国的近四成。
7日,全国工商联在京发布的《2022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创新状况报告》(下称“报告”)称,这千家民营企业整体科技创新活力强劲,持续带动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研发投入水平领先于其他地区,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企业创新能力正在追赶欧盟。
报告数据源于2021年度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调研对象为8602家2021年度营收总额在5亿元人民币(含)以上的民营企业,选取2021年研发费用总额前1000家企业作为样本数据。
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的研发费用总额1.08万亿元,占全国研发经费投入的38.58%,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的50.16%。研发人员总数165.38万人,人均研发经费65.22万元,比全国人均研发经费多16.3万元。在这千家企业中,研发投入超100亿元的企业有15家。
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经济服务部部长林泽炎在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峰会上表示,信息技术产业、装备制造等产业的研发投入大、研发强度高,研发密集的产业特征突出。东部地区和重点地区的创新示范引领作用显现。
从重点领域分布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共研发费用总额5298亿元,占比近半;装备制造业领域,研发费用总额4504亿元,占比41.76%。
研发投入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研发费用总额2578亿元;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研发费用总额2140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研发费用总额843亿元;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研发费用总额777亿元;汽车制造业,研发费用总额624亿元。
入围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共计721家,研发投入费用总计9335.5亿元,占整体水平的 86.6%。从具体地区分布看,浙苏鲁粤冀五省的入围企业数量较多,共入围590家企业;研发费用总额及研发人员地域分布前三的省份为广东、浙江、北京。其中,广东89家企业研发费用总额3161亿元,占全部研发费用的 29.3%。
从重点区域看,长三角地区企业431家,研发费用总额3686亿元,占整体水平的34.17%;京津冀地区企业96家,研发费用总额1816亿元,占整体水平的16.84%。五大科创中心入围企业192家,研发费用总额4937亿元,占总体的45.78%。其中,粤港澳大湾区企业82家,研发费用总额3139亿元,占整体水平的29.1%。
报告称,民营企业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贡献了70%的技术创新成果、80%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90%的高新技术企业。千家研发投入多的头部民企户均出口总额、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优于民营企业500强。
报告还将入围企业与欧盟2021年研发投入前1000家企业的研发规模、人均研发费用、研发增速与研发强度进行了比较。中、欧研发规模均呈正金字塔结构,欧盟企业规模更大。2020年,中国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的户均研发费用支出8.11亿元,欧盟研发投入前1000家企业户均研发费用支出约合人民币15.09亿元。但中国企业平均研发费用增速高,正增长企业较多。2020年,中国研发投入前1000家企业平均研发费用增长率23.27%。而欧盟研发投入前1000家企业平均研发费用增长率为7.54%。报告认为,与欧盟研发投入前1000家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处于追赶态势。
全国工商联还调研了企业创新方面的困难。入围企业表示,技术成果产业化困难、外部市场不确定性大正在成为制约企业创新的主要因素。
工信部总工程师田玉龙在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峰会上表示,我国将进一步推动创新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参与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更多的民营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提升质量品牌的竞争力。
目前已有16个省份公布了2022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相关数据。其中天津、浙江、广东、江苏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都超过了12万元。从行业门类看,各省份非私营单位收入前三的行业各不相同,浙江、广东等地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领跑。
符合生育津贴申领条件的,由本人或所在用人单位经办人申请,经当地医保经办机构审核通过后,直接发放至本人指定账户。
在中国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外资将中国从原本的全球制造基地,转变为如今产研一体化的创新热土。
截至目前,广东今年已有46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获省级批复。
上海是国资重镇,也正在打造民营经济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