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中宣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会上介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会上表示,今年高校毕业生总规模达到1076万人,规模首次突破千万,且受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就业形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截至目前,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展总体平稳。
一是强支撑。强化促就业工作顶层设计,支持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鼓励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优化指导服务、加强就业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更加健全。特别是近年来,推出系列超常规政策,包括:统筹推进各类升学和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招录,帮助毕业生尽早就业、便利求职。
二是拓渠道。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等市场化岗位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组织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和“万企进校园计划”,举办“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中小企业百日招聘”等活动,千方百计开拓市场化就业渠道。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办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发挥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三是优指导。用心用情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将其作为基础工程,充分发挥10万余名就业工作人员和毕业班辅导员作用。加强对毕业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推出“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全天候、一站式、一键通网上就业服务,今年累计提供岗位1370万个。
四是重帮扶。建立健全就业帮扶机制,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残疾毕业生等开展精准帮扶。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计划”项目,每年开展线下10万人、线上50万人的就业能力培训,增强困难群体就业竞争力。近年来,低收入家庭、残疾毕业生去向落实情况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是调结构。持续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将就业状况作为“双一流”建设绩效评价、学科评估的重要依据,引导高校重点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对就业率过低、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科专业及时调整,着力提升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经济社会需要的契合度。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教育系统的职责所在、情感所系。要坚定不移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以此推动教育结构的优化和教育改革的深化。
王晓东日前撰文指出,我们所处的时代已根本不同于过去,已经有能力,也有必要,推动教育从“筛选”走向“激活”。
鉴于人工智能革命影响的广度、速度和深度,短期内其对就业市场的扰动或将比以往技术革命更为剧烈。
茶饮赛道的竞争已经进入了校园。
软件工程和信息安全专业连续十年进入本科生起薪前10强,且信息安全每年都是高薪榜第1名。
《意见》将公平放在民生政策的首位,强调增强社会保障的公平性,提出有效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等政策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