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欧洲对华投资向巨头聚集,疫情催生本土供应链投资需求

第一财经 2022-09-15 18:53:16

作者:钱童心    责编:陈姗姗

德国三大汽车巨头大众、宝马、戴姆勒以及化工巨头巴斯夫四家企业,占据了欧洲所有对华直接投资规模的34%。

欧洲对中国的投资正呈现向巨头企业集中的趋势。

根据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过去四年里,欧洲对中国投资敞口排名前十的企业,占据了欧洲对华直接投资(FDI)近80%的比例,德国四大巨头企业的投资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制造业腾飞服务业缺失

来自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的这份最新报告显示,欧洲少数大企业占据了对中国的大部分投资,尤其是来自德国巨头企业的投资。报告显示,在2018年至2021年期间,德国占中国所有欧洲直接投资(FDI)的43%,前十年这一比例为34%。德国三大汽车巨头大众、宝马、戴姆勒以及化工巨头巴斯夫四家企业,占据了欧洲所有对华直接投资规模的34%。

报告还显示,过去四年,德国、荷兰、英国和法国占欧洲对华投资比例的87%,而前十年这一比例为69%。包括汽车、食品加工、制药/生物技术、化学品和消费品制造在内的五大行业现在占所有欧洲对华直接投资比例的近70%,较前几年65%的份额进一步提升。

根据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贸易研究员罗尔夫·J·朗哈默(Rolf J. Langhammer)的一项分析显示,德国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约有7%来自对中国的投资,2000年这个数字只有1%左右。2019年德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约890亿欧元,主要集中在包括化工制品、机械工程以及汽车等制造业。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德国企业在中国积累了大量投资,并在中国输出技术,中国也成为很多德国企业最重要的市场,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很难在短时间内被打破。“前欧盟商会副主席斯蒂芬·萨克(Stefan Sack)博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荣鼎集团在最新的分析报告中提出,尽管一些欧洲巨头公司仍然受益于中国的增长需求,但在欧洲对华投资中,服务投资明显缺失。数据显示,在2018年至2021年期间,商业服务占所有投资的比例不到2%,其中软件和IT服务占所有投资比例更是低于0.5%。

此外,小规模的欧洲企业对华投资以及欧洲企业对中国企业的收购也显著减少。2021年,欧洲对中国企业的收购创下四年新低,这部分归咎于新冠疫情阻碍了企业的收并购。

疫情催生本土供应链投资需求

疫情导致的全球供应链的影响正在促使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加大中国供应链本土化的投资,而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剧了欧洲对华投资向巨头企业聚集,近期多家化工巨头企业都宣布了在中国新的投资项目。

上周,德国化工集团巴斯夫在湛江启动了一个巨型综合体生产项目,每年将为汽车和电子行业生产6万吨工程塑料化合物,并将完全利用可再生能源供电。该项目投资高达上百亿欧元,是迄今为止巴斯夫在中国最大投资规模的项目,也是国内首个达到6万吨级塑料化合物生产规模的综合体。

德国化工企业科思创已经在上海拥有一个全球最大规模的一体化生产基地。上个月,科思创宣布在上海一体化基地开工建设其首条专用于聚碳酸酯回收再生材料共混生产的物理回收(MCR)生产线,主要覆盖电子电气、汽车和消费品等应用领域。

科思创的MCR生产线投资额超过2700万欧元,计划于2023年投入运营,每年可生产超过2.5万吨含有物理回收成分的高品质聚碳酸酯及合金。公司计划到2026年,将在亚太地区的回收再生聚碳酸酯供应能力提升至超过6万吨/年。

科思创工程塑料事业部全球总裁王丽在开工仪式上表示:“我们将继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扩大生产能力,推动亚太、尤其是中国向更可持续的产品转型。”

本月早些时候,默克也宣布中国首个OLED材料生产基地正式在上海浦东金桥落成并投入运营。该基地也成为默克在继德国、韩国之后投建的第三个OLED材料生产工厂,前期投资金额共计980万欧元,二期扩容后能实现最大年产能6吨左右。

默克方面表示,中国首个OLED材料生产基地凸显了以默克为首的外资企业对显示产业在中国持续蓬勃发展的信心,以及对显示和电子行业的战略关注和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

同时,“默克电子科技中国中心”也在浦东金桥落成并运营,前期投资金额共计3000万欧元,默克称之为“全球范围首个最具综合性并重点关注半导体和显示领域材料创新”的中心。

位于上海化工园区的德国汉高龙工厂是汉高全球最大的粘合剂生产基地。汉高大中华区总裁荣杰博士(Rajat Agarwal)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相信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