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社论:金融科研产业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国家高新区示范引领作用

第一财经 2022-09-19 20:48:16

作者:一财评论员    责编:姚君青

金融、科研、产业深度融合是一个完整体系链条。

日前,科技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年来国家高新区总体发展情况。截至目前,国家高新区总数达到173家,较2012年增加84家,为创新发展贡献了“高新力量”。

“贡献”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很多,但高速、高效、高智体现了其基本特征。从高速上说,国家高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至2021年的15.3万亿元,增长1.8倍。从高效上说,2021年,国家高新区以全国2.5%的建设用地创造了13.4%的GDP。从高智上说,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预计今年年底可达40万家。截至7月31日,今年科创板上市企业新增64家,累计达到442家。

正如科技部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所说,十年来,国家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支撑国民经济健康良性发展。

近期,国务院相继批复建设长春、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信阳、克拉玛依、遵义、滁州4家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到“十四五”末,国家高新区数量将达到220家左右,实现东部大部分地级市和中西部重要地级市基本覆盖。

国家对高新区寄予厚望,其示范引领任务更重。要承担起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力争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等责任。

首先,国家高新区要充分发挥科研资源集中的优势,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创新突破。

目前,国家高新区聚集了84%的国家重点实验室、78%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由此带来的是科研人才的聚集。这种科研创新高地效应催生了很多重要的科研创新成果。十年来,国家高新区在量子信息、高速铁路、北斗导航、国产大飞机、5G通信等国家战略性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参与蛟龙号研制、神舟十四号发射、新冠疫苗研发等一系列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国家高新区以后还有更多的突破空间,目标要瞄准我国现在在高新技术领域存在的短板,也就是“卡脖子”领域,比如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等。无论对高新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专门科研机构,还是对高新区的重点企业来说,找准方向、奋力突破都十分重要。

其二,要更加充分调动各方面科研创新投入的积极性,让同频共振效应产生出更多的实际成果。

除了国家的持续投入,企业投入成为重要基础。数据表明,十年间,国家高新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了3.7倍,2021年首次超过1万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48.2%;国家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十年增长了6.4倍,从2012年的不足2万家,增至11.5万家。这么高的研发经费投入增长速度,这么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实现资源高效整合一定可以焕发出更大活力。

其三,要实现科研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为国家高新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

在这个方面,金融、科研、产业深度融合是一个完整体系链条。没有金融的支持,科研创新就没有源源不断的活水;除了基础研究等之外,科研部门产出的成果如果没有市场价值也就会被束之高阁、成为废纸;没有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上述两个方面也就缺少了重要基础。

今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定向支持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并首次单列预算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来自科技部上述新闻发布会的信息表明,现在,国家高新区集聚了9469家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6759家科技金融服务机构,是我国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最活跃的地区。这些都是金融科研产业深度融合的体现,也是国家高新区继续贡献“高新力量”的途径。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