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社论:提升市场的风险可承载能力,健全金融稳定长效机制

第一财经 2022-09-27 21:12:36 听新闻

作者:一财评论员    责编:姚君青

唯有开放准入的金融市场从头到脚都散发出专业化、法治化的气息,健全的金融稳定长效机制就水到渠成。

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的雏形开始显现。9月26日,央行发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健全金融稳定长效机制》表示,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的基础框架初步建立,已有一定资金积累。

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作为国家重大金融风险处置的后备基金,首次出现在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塑形于4月6日央行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稳定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在当前经济面临日益复杂的背景下,该基金的建立实施,将助力央行进一步抓好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夯实金融稳健运行制度基础,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至此,中国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的三道防线基本搭建完成,即以新巴塞尔协议为框架搭建的基于资本充足率的微观审慎防线,以存款保险制度、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等为主的行业保障基金,及金融稳定保障基金。

这一“三位一体”的金融防御安全网络,以资本吸收风险为理念和导向,采取以市场化资金优先、公共资金殿后的风险防范序位,压实金融机构、行业保障基金和监管部门等的各自主体责任。

当然,通过提高资本充足率、设立行业保障基金和金融保障基金等手段,筑高资本防线只是防范金融风险的物质保障。毕竟,资本充足率也好,行业保障基金也罢,抑或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等,都存在一个安全边界,因为向金融机构收取的费率与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收益率呈反比,即这类似于金融安全领域的拉弗曲线,相关费率定的越高,金融机构可用于真正价值创造的资本就越少,信用杠杆就越低,金融机构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等就越低,金融稳定防火墙的坚固程度呈边际递减态势。何况,什么样的资本充足率和费率,能提高金融稳定防护能力,主要源自风险管理模型,而非风险资产的真实风险敞口。

要健全金融稳定长效机制,最终需要提升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可承载能力,及金融市场吸收消化风险能力。这就需要构建和完善金融风险预防体系。

首先,构建和完善多层次风险交易市场,实现风险管控市场化、法治化。金融风险本质是资源错配,这就需要适度推出风险资产的二级交易市场,及衍生金融市场,让市场通过交易动态优化风险资产的配置,如适度推出信贷二级转让市场,大力发展主动负债市场,最小化金融机构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风险,以及适度推进和完善以信用违约互换、资产证券化等为主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风险管理工具,推动风险在金融市场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整个金融市场对风险的吸收消化能力。

其次,搭建开放准入的市场准入和退出体系,让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市场主体参与风险资产交易,提高金融市场的风险可承载能力。参与交易的市场主体越丰富多元,金融市场的风险可承载能力就越高。

再次,改革现有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探索基于匹配性效应和适应性效应相结合的风险分析和管理框架。通过提升金融机构的认知和对服务对象的即时跟踪评价,摆脱基于历史数据的风险模型,将金融风险管控根植于风险事件场景和风险衍生逻辑上挖掘风险资产的在险价值。

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将以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等为主的三道防火墙,喻作金融市场稳定的定海神针,那么提升金融市场的风险可承载能力和消化吸收风险的能力,则是金融稳定和安全的内核,唯有开放准入的金融市场从头到脚都散发出专业化、法治化的气息,健全的金融稳定长效机制就水到渠成。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