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阅读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虹桥源1号往事:虹桥机场旁的百年宅院与影响历史的家族

第一财经 2022-10-21 11:35:32

作者:佟鑫    责编:李刚

一处紧挨着上海虹桥机场跑道的老宅院和两栋造型独特的老建筑,因虹桥机场百年纪念而启动更新改造

2021年是上海虹桥机场建立运行百年。一处紧挨着机场跑道的老宅院和两栋造型独特的老建筑,因机场百年纪念而启动更新改造,随之引发学者关注。从历史资料中搜寻端倪之后,研究团队发现,在中国近代史上曾有过重要影响的英国人李德立、赫经士翁婿及其家族,是这处“中西合璧”住宅的建造者和拥有者。

近百年前,他们选择在虹桥机场旁边建造自宅“麗(丽)虹园”和“THE LIMIT”,度过了十多年“宛如世外桃源”的闲居生活。2019年起,经过专业团队的更新改造,这里被命名为“虹桥源1号”,以新的面貌屹立于机场之邻,成为“虹桥机场最早建成区域”的见证。

1924年,建成之初的麗(丽)虹园和THE LIMIT,从南面花园方向望去。(图片来源:赫经士孙辈们)

奇特住宅见证显赫家族

家族史、建筑史、航空史“三合一”,使虹桥源1号成为国内极为特殊的一个历史建筑保护更新项目。故事要从虹桥机场的建设讲起。

据同济大学出版社新书《虹桥源1号》介绍,1921年3月10日,上海虹桥机场正式破土动工,6月29日完工并正式开通京沪之间的航空线。机场与徐家汇之间的虹桥路,始建于1900年,曾是典型的城郊道路,“沿途有外侨公墓、高尔夫球场和富有外侨修建的别墅”。2007年,外环至古北路段的虹桥路成为“64条永不拓宽道路”之一,是上海历史风貌的代表之一。

英国传教士李德立(Edward Selby Little,1864~1939)1886年携妻来华,他“汉语读写流利,通晓多地方言,十分擅长交际”,多次在清末、民国的政治、商业事件中起到作用,比如牵头建立庐山别墅群,1900年任卜内门化工驻华分公司总经理,参与1906年苏北饥荒赈灾,一度担任《字林西报》主笔,1904~1906年更当选当时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支持华人董事进入董事会。

1911年12月17日,李德立自愿担任南方革命军与北方袁世凯方面之间的“议和公证人”,在当时上海的家中接待了双方代表唐绍仪和伍廷芳。他与当时驻沪的各国代表一起促成共和协议签署,袁世凯、孙中山共同为他颁发了和平勋章。

赫经士(William James Hawkings,1883~1965)是李德立的女婿,1908年抵华,1912年迎娶李德立的女儿格莱迪斯,曾在李德立管理的卜内门公司工作。赫经士也能说流利的汉语,曾于1917年起参与中国劳工军团(总规模达14万人,为赴法国参加一战、从事支援工作的华工团队,详见徐国琦《一战中的华工》等著作)的筹组、管理、宣传等工作。1920年返沪后,赫经士活跃于当时上海的宗教、艺术、体育、社工等领域,曾任上海扶轮社(Shanghai Rotary Club)主席。

1922年,李德立、赫经士翁婿决定在虹桥机场旁、当时公共租界越界筑路的边缘地带,买地建造两栋住宅,以便一家人一起居住。事情交由赫经士夫妇来办,他喜欢摄影,夫人格莱迪斯则爱写作,他们细致记录了造房子的过程。赫经士次女多萝西的儿子约翰·德·路西(John de Lucy)现年70多岁,是一位英国退休地产商,他和表兄妹们掌握着外公、外婆当年留下的翔实资料。后来,这些信息为上海的研究团队了解、修缮这座宅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948年,赫经士夫妇在THE LIMIT客厅。(图片来源:赫经士孙辈们)

有趣的是,李德立夫妇的房子“麗(丽)虹园”采用经典的中式大屋顶,“屋顶四角高翘”,并定制了“精美的灰塑”;赫经士夫妇的房子“THE LIMIT”却采用了“当时上海较为罕见的简朴造型”,装饰简单,现代气息浓烈,比起当时在上海时兴的新古典主义风格还要更先锋一些。

一中一西,比邻而居,两栋房子于1924年6月基本建成,门牌号定为“虹桥路600号”。此后十年间,一大家子生活在这片乐园中,投入很多精力打理花园,举办社交活动,接待中外宾朋,他们的多位子女在这里出生、成长。赫经士夫妇热心公益,据《虹桥源1号》书中记录,他们关爱穷苦学生,邀请各类文化、体育机构的成员和学校师生来聚会,为战争受害者募款、举办慈善演出和出版物义卖等。百余名中国女子学校的师生,以及中国银行的职员们,都曾先后来此聚会。

沧桑变幻终寻得老宅真相

李德立家族后移居国外,留在上海的赫经士家族在“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处境急转直下。1943年3月7日,赫经士失业,不久后赫经士夫妇被日军关进龙华集中营,直到1945年9月才获释。日军侵占了他们的宅院作为军事基地。1948年底,赫经士夫妇清理好房子迁回居住,直到1951年7月19日离开上海。

时代风云变幻,对老宅影响似乎不大。1950年5月,虹桥机场启动重建,一条铁路专线接入机场航油区域,2001年延长,从“THE LIMIT”旁边穿过。半个多世纪以来,被称为“虹桥路600号”的这处院落,成为航空相关部门的办公用房。

《虹桥源1号》作者之一、同济大学华霞虹教授访谈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下称“华东空管局”)退休员工们得知,自20世纪50年代起,历经办公单位多次变更,虹桥路600号的“内部结构未作大动”,因房子漂亮、院落有野趣,这里曾深受大家喜欢。人们习惯称“麗(丽)虹园”为“老庙”,“THE LIMIT”为“小庙”。1983年,赫经士夫妇的两个女儿多萝西和佩吉来沪重访老宅。她们漫步在房屋间、草木中,还深情地捡拾收藏了“壁炉上一块有点破碎的瓷砖”留念。

1983年,赫经士夫妇的女儿多萝西回访老宅时留影。(图片来源:赫经士孙辈们)

2000年代初,这处建筑遗产曾经“火过”。随着周边地区的开发,2004年9月《新闻晚报》报道了老宅亟待保护的情况,文物保护专家到场踏勘。但由于历史变迁多,资料有限,当时的专家误判西楼——即“麗(丽)虹园”——是“1937年以后由日本人所建”,此后十多年的文保记录均沿用这一信息。尽管如此,华东空管局等方面对当时被称为“空港六路1号花园住宅”的老宅尽力保护,还斥资数十万“修旧如旧”,消除了可能受到破坏的风险。这里一度作为华东空管局退休员工书画室、华东空管局员工“凌霄波道”电声乐队排练室等使用,直到2019年启动改造更新。

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2019年初启动“虹桥源”改造更新项目,准备迎接2021年虹桥机场百年纪念。“虹桥源1号”即空港六路1号花园住宅的保护性修缮位列其中,虹桥机场希望在此地打造一处传达历史文化的会客厅。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负责此项目,并在对老宅的前期研究中,邀请上海历史建筑研究学者、同济大学华霞虹教授参与。

但此时,华霞虹与项目建筑师罗超君等人面对的是老宅信息扑朔迷离的疑团。通过查阅大量历史档案,罗超君发现了“虹桥路600号”地址与房主赫经士在《字林西报》上的关联。华霞虹安排助研小组的学生们整理分析了《字林西报》上全部关于赫经士的文章,确定了“THE LIMIT”的名称、建造时间等重要信息,并通过社交网络联系上了约翰·德·路西,由此展开与赫经士家族后裔们的对话。

“希望之门野餐会”在THE LIMIT举办。图中的女孩都是教会学校的学生。时间约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图片来源:赫经士孙辈们)

两年间,华霞虹通过与赫经士家族后人的近400封邮件联络,不断推进对虹桥源1号历史真相的研究。约翰等人慷慨分享大量图片、文字、影像资料,并进行历史信息的比对确认等,协助房子的历史水落石出,并一步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景。

这些工作对修缮工程的妥善完成影响巨大,建筑师们得以尽可能接近真实地修复房子的各种细节。“资料记录非常详细,建造过程中的照片都有,非常难得”,华霞虹认为完成这次项目的过程非常独特,“历史资料基本上都来自房主家庭后人,对更新和后续的内部展陈设计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从约翰提供的家族历史资料到虹桥机场提供的档案,加上访谈华东空管局人员、亲历21世纪初那次历史保护鉴定的专家、本次改造的建筑师团队等,华霞虹及研究团队得以完整地复原虹桥源1号的百年风云。

她从这次“如有神助”的过程中总结,关注历史建筑中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机会去研究人,不只是住过的人,而是找到跟房子相关的所有人的故事,会更有意思”。通过灵活运用访谈、社交网络等方式,可以为寻求真相、发现故事打开一扇扇大门。

她也认为,这次研究中获得的李德立、赫经士家族史料和《字林西报》上两个家族的完整时间线等信息,构成了一块对上海很有价值的历史研究公共资源。

修复完成之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跨界中心在虹桥源1号策划了关于老宅、虹桥路周边历史风貌和虹桥机场历史的展览,整个院落目前定位为有限开放的接待展示空间。从《虹桥源1号》一书中,读者可以对老宅的面貌、历史和故事先睹为快。(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虹桥源1号》

华霞虹、宿新宝、罗超君 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2022年7月版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