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面向世界的上海城市精神”讨论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院举办。这次会议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支持,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主办,《上海文化》(文化研究版)编辑部承办。
参会圆桌讨论的有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陈建华、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副社长李泓冰、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上海交通大学客座研究员毛时安、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孙甘露和同济大学教授诸大建。与会专家们从事的专业并不相同,但坐在一起共同讨论上海城市精神未来走向时,表现出了几个方面的共同兴趣。
一是对上海饱含深情,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都致力于深度解读上海的变化,基于此对城市精神的内涵外延进行关注,展望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
二是对“面向世界”的全球大视野给予充分关注,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向分析上海这座城市已经积累的重要精神财富,思考如何面临挑战。
三是对于上海自身,专家们从历史、空间、书写等层面,一方面着力于讨论“上海”概念的形成与流变,另一方面在如何更好地感知和记录上海等方面,分享了见闻体会。
四是系统性地关注城市这一概念,包括关注城市规划、建筑、街道、社区等尺度元素,以及城市更新、交通发展、长三角一体化、上海大都市圈、五大新城建设、“一江一河”开发以及临港和崇明等本市重点区域持续发展等热点问题。
五是追寻“精神”的载体和脉络,体现出多学科交融对话的魅力,比如怎样从应对疫情的经验与观察中挖掘上海城市精神的新内容,如何通过追溯上海历史书写的起点年代来探讨上海城市精神形成的逻辑。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郑崇选在会上致辞时提到,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城市精神随着国际大都市的建设进程不断深化。着眼未来,从城市软实力的角度来看,长期形成的“上海印象”可能发生了或隐或现的某些变化,上海的城市精神需要进一步的丰富和提升。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上海文化》杂志社社长徐锦江研究员也在致辞中表示,上海历史上的多次起步都离不开向世界开放,作为全球网络当中节点城市的空间营造也离不开面向世界的基本原则。讨论城市精神,要放在社会、历史、文化、未来多维度的框架下。
对上海城市精神的讨论也将面向全社会展开,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所处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上海的变化。第一财经也借此机会整理一份“上海城市精神书单”,希望对读者有所助益。
《上海城市发展与市民精神》
忻平等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年4月
《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修订本)》
杨东平 著
新星出版社 2006年1月
《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
[美]刘香成、[英]凯伦·史密斯 著 金燕 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0年5月
《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
连玲玲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6月
《近代上海城市研究》
张仲礼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8年8月
《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
[法]白吉尔 著,王菊、赵念国 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年5月
《万国商团:一部全球视野下的上海史》
徐涛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9月
《上海人的市民精神》
李浩然 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6年12月
《上海老城厢百年:1843-1947》
黄中浩 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20年12月
《海派文化新论》
徐锦江、郑崇选等 著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2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