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洪兵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后在国内发生聚集性疫情的时候,只有密接人员才会集中隔离。实际上,取消对密接的密接的判定和管理,是基于感染风险大小提出的更加科学精准的防控措施,对这类人群不再集中隔离,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流调、隔离等防控资源和服务保障资源。
沈洪兵指出,当前,个别地方出现将密接的密接直接判定为密接,进行提级管控的情况,我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取消密接的密接判定的同时,各地对于密接者要做到快判定、快检测、快管控。一旦密接者核酸检测阳性以后,在第一时间进一步开展密接者的调查和管控,一环紧扣一环,因此,对工作要求反而更高了。这些调整要求我们在防控工作中要更科学、更规范、更快速地开展流调和风险研判,把该管住的重点风险要管住,该落实的防控措施要落到实处,该取消的要坚决取消,把有限的防控资源用在最重要的防控工作上,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地降低对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
随着阳性感染者激增,压低压平感染峰值曲线已经成为共识,不过密接人员未来如何管理也面临新的形势。有专家认为,未来追踪密接人员的意义不大,也不现实,密接人员主要靠自我管理。
当发现“混管阳性”以后,相关部门会尽快通知到混检人员,让他落实就地隔离措施,同时也会尽快安排人员去上门采样复核。
张周斌表示,对密接的甄别,更倾向于接触比较密切、感染风险更高的人员,比如同吃、同住、同工作、同娱乐、同行和同聊天等“六同”人员。
近期多地以“时空伴随作为密接判定”的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在集中核酸检测时,“时空伴随者”很容易被判定为密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