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千禾基金会与恒生中国共同开展云南墨江紫米保护项目的出发点是什么?
A1:乡村振兴与生态恢复要协调发展,良好的生态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恒生中国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以社区为主体,关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这些与千禾基金会的理念高度一致。
2021年,千禾基金会与恒生中国、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携手在云南墨江高山哈尼族地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通过赋能社区关键农户,带动当地社区保护墨江高山传统紫米资源和哈尼族传统资源文化,探索社区保护模式以及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这既是一次创新的尝试,也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赓续工作的一部分,更是保护高山生物多样性资源新方法、新模式的探索,对保护生物遗传资源具有示范作用。千禾社区基金会非常荣幸能与恒生中国携手,共同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事业中去。
Q2:社区保护模式的运作之下,云南墨江紫米保护项目为当地带来了哪些变化?
A2:墨江传统紫米在墨江县癸能村已有700多年的种植历史,是哈尼族祭祀、婚丧嫁娶和传统农耕文化活动必不可少的食材。作为哈尼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墨江传统紫米也是培育新品种的重要农业生物多样遗传资源。
云南墨江紫米保护项目始终注重发展社区内生力量,包括女性力量,同时将传统紫米与当地传统文化相结合,扩大了村民的参与度。项目开展以来,通过开展种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社区保护实践,藏种于民,激发了社区内生力量,社区村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传统紫米示范核心种植面积增长近30%。
今年以来,千禾基金会与恒生中国共同举办了多个与传统紫米种植保护相关的活动。比如6月,双方与当地社会公益组织合作,以“一颗种子的故事”为主题,开展为期四天的社区夏令营活动,共有60名社区儿童,10名当地社会公益组织成员与社区关键农户共同参与。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社区对传统紫米种植的意识和文化认同,探索社区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机制。9月,于云南墨江举办“种·未来——2022年癸能村丰收节”活动,展示了哈尼族丰富的农耕文化和传统紫米种植保护项目取得的成果,同时积极探索电商赋能紫米产品的渠道通路,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未来我们将与恒生中国一起,持续探索传统紫米资源的保护模式,开展紫米合作社能力建设,并将生态保护与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
地方政府、一些养老机构已经开始了积极探索,未来的方向是贯通协调居家、社区、机构三类服务形态,破解养老服务落地“最后一米”的难题。
公立医疗机构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力量,理应把公益性放在第一位,在医院的具体管理、发展理念、宏观规划和政府投入上,都要突出公益性这个主题。
小店很小,但是里面的故事很精彩。
混杂是活力的象征。以蓁巷为代表的这片老社区,为几类代表性人群提供着生活的土壤,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空间不一样,需求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