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为本。疫情三年来,与服务业相比,我国制造业受到的冲击相对小些,前期甚至还曾出现过逆势增长。然而,随着近期国内疫情反弹,叠加我国出口呈现负增长,制造业等实体投资下行态势已趋明显。疫情即将进入第四年,实体部门能否在内外困境中实现突围?
实体困在何处
当前我国正处在防控优化和疫情抬升交织的特殊时期。国际来看,各国防疫优化都经历过类似的曲折前行阶段。特别是亚洲经济体,采取了更为渐进的优化策略。其优化初期,正值去年秋冬季,大多面临疫情的显著恶化,有的甚至还曾边际收紧。不过,待开春疫情峰值稍过,各国管控优化提速。
相应地,在各国管控优化初期,无论供给端还是需求端,制造业等短期难免不受负向冲击。但约一个季度后,各国实体部门迎来显著修复。
实体何时突围
尽管制造业等实体部门是金融政策支持的重点,但在地产羸弱、出口下行的需求收缩背景下,其潜在违约风险掣肘信用扩张。当前我国内生经济动能依然承压,总需求政策有望进一步加码。基于疫情及其管控优化的进程,明年上半年制造业等实体投资趋缓态势仍将延续,下半年或有所企稳。当然,相较制造业,更值得关注的是服务业,其受疫情冲击的幅度更为剧烈,对就业乃至整体民生的稳定也更为关键。
目前制造业中高技术投资增速较快,不过隐忧已现。前瞻性指标来看,高技术制造业PMI已连续2月处于收缩区间,并创历史同期最低。可见,当经济基本面明显趋弱时,新动能的发展或也受制约。值得警惕的是,我国FDI(外国直接投资)的全球占比已滑落至有数据以来最低。
(作者伍戈系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童、曹海巍、俞涛系长江证券研究员,刘冰璨、齐卓媛、黎苇系实习研究员)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伍戈经济笔记”。
6月份PMI指数小幅回升,表明一系列增量政策的效果继续显现。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1.2%,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
工信部制定印发《意见》,旨在强化制造业计量有效供给,深化制造业计量应用赋能,推进制造业计量创新升级,提出14项重点任务。
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鼓励早期投资、创业投资加大对制造业计量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资本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计量机构上市融资。
会议指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进金融、技术、数据等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