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为本。疫情三年来,与服务业相比,我国制造业受到的冲击相对小些,前期甚至还曾出现过逆势增长。然而,随着近期国内疫情反弹,叠加我国出口呈现负增长,制造业等实体投资下行态势已趋明显。疫情即将进入第四年,实体部门能否在内外困境中实现突围?
实体困在何处
当前我国正处在防控优化和疫情抬升交织的特殊时期。国际来看,各国防疫优化都经历过类似的曲折前行阶段。特别是亚洲经济体,采取了更为渐进的优化策略。其优化初期,正值去年秋冬季,大多面临疫情的显著恶化,有的甚至还曾边际收紧。不过,待开春疫情峰值稍过,各国管控优化提速。
相应地,在各国管控优化初期,无论供给端还是需求端,制造业等短期难免不受负向冲击。但约一个季度后,各国实体部门迎来显著修复。
实体何时突围
尽管制造业等实体部门是金融政策支持的重点,但在地产羸弱、出口下行的需求收缩背景下,其潜在违约风险掣肘信用扩张。当前我国内生经济动能依然承压,总需求政策有望进一步加码。基于疫情及其管控优化的进程,明年上半年制造业等实体投资趋缓态势仍将延续,下半年或有所企稳。当然,相较制造业,更值得关注的是服务业,其受疫情冲击的幅度更为剧烈,对就业乃至整体民生的稳定也更为关键。
目前制造业中高技术投资增速较快,不过隐忧已现。前瞻性指标来看,高技术制造业PMI已连续2月处于收缩区间,并创历史同期最低。可见,当经济基本面明显趋弱时,新动能的发展或也受制约。值得警惕的是,我国FDI(外国直接投资)的全球占比已滑落至有数据以来最低。
(作者伍戈系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童、曹海巍、俞涛系长江证券研究员,刘冰璨、齐卓媛、黎苇系实习研究员)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伍戈经济笔记”。
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等行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均位于58.0%及以上较高景气区间。
我国已累计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截至今年3月底,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为83.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66.2%。
3月小型企业PMI指数大幅反弹至近11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是本月PMI指数的主要亮点。
3月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3.8%,连续6个月运行在54%左右的较好水平。
3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1.4%,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扩张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