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主要分析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以及下一阶段政策走势。我要讲四个问题:第一,简要分析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第二,简要概括当前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第三,梳理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诸多挑战。第四,展望2023年宏观政策。
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
宏观经济方面:
第一个判断是,随着主要国家对疫情防控的措施开始弱化,疫情对于全球经济增长和供应链稳定的冲击正在逐渐消退。
第二个判断是,美国通货膨胀已经触顶,但仍将在高位盘整较长时间,本轮美联储加息周期可能在明年上半年结束。
第三个判断是,关于大宗商品,一方面俄乌冲突依然在持续,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速在2023年下降的前景会压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作为上述三个判断的集合,我们认为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滞胀,明年部分经济体比如欧元区可能陷入衰退。
最后一个判断是,未来两三年内,金融危机或许不是全球的主要威胁,但是地缘政治冲突可能是全球面临的重要威胁。
金融市场方面,美国长期利率已经见顶,或者即将在明年上半年见顶。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顶部可能就在4.3%到4.5%左右。美元指数有望在明年上半年见顶,顶部超过120的概率不会太高,很可能在115到118之间。如果长期利率和美元指数的走向如上所述,我们可以推出如下几个判断:
第一,美股波动性依然比较高,不排除再次显著下滑的可能。
第二,黄金价格近期波动较大,我们认为,跌到每盎司1600~1700美元具备定投价值。俄乌冲突之后,美国联合盟国冻结了俄罗斯外汇储备,使得全球投资者开始怀疑美国国债还是不是全球最重要的安全资产,这一点无疑利好黄金。
第三,大宗商品价格短期将维持双向波动。如果明年下半年美元指数明显回落,不排除大宗商品价格在明年下半年显著反弹的可能。
第四,今年不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出现了问题,比如斯里兰卡、巴基斯坦、阿根廷、土耳其等。鉴于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无风险利率依然处在高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震荡还没有结束。
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
从短期来看,有如下几个核心判断:
第一,随着明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速回落,以及欧盟部分经济体可能步入衰退,外需会有明显减弱,这会导致中国出口增速恢复常态。
第二,今年随着美联储陡峭地加息缩表,中国出现了明显的短期资本外流。明年,随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贬值预期逐渐减弱,明年下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可能出现一波反弹,中国短期资本外流可能明显放缓。
第三,在最近召开的G20印尼峰会之后,中美关系短期内有望边际回暖,民间交流有望恢复得更快一些。
从中期来看,第一,自2016年以来,全球化开始退潮。全球化退潮降低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的能力,这其实是本轮全球通胀飙升的根本原因。全球化退潮将削弱外循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第二,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无论是产业链还是其他领域,区域化、集团化现象不断加强。我们的一个核心判断是,未来几年间东盟地区会成为大国经济外交博弈的焦点,无论是中国、美国、日本还是欧盟,都会对这个地方非常感兴趣。
第三,随着美国中期选举共和党拿下众议院,民主党在国内推动重大议题的概率在下降。一旦国内议题推不动,民主党政府可能更加重视外部。因此,未来两年中美关系可能会面临一些新变数或者新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从表层来看,最近的高频宏观数据比较令人忧虑:第一,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由正转负,这是疫情之后第三次由正转负;第二,10月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双双下降;第三,10月进出口同比增速双双转负;第四,10月制造业和服务业PMI均低于50的荣枯线;第五,10月PPI增速由正转负;第六,10月M1和M2同比增速双双下降。10月份的数据,让我们觉得四季度经济增速可能要比市场预期的水平偏弱一些。
从深层次来看,中国经济还面临一系列挑战,有待进一步应对。
一是在居民消费方面。当前消费放缓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居民收入增速明显放缓,二是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幅下滑。基于上述两方面因素,居民部门会集体推迟耐用品消费,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然这与疫情的持续关系密切。
二是在制造业投资方面,一方面大宗商品价格仍在高位,另一方面PPI同比增速转正为负,这意味着上中游工业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制造业增速不容乐观。
三是在房地产方面,最近很多监管政策在放松,但是由于开发商和购房者预期已经发生趋势性改变,短期内很难让房地产投资增速显著反弹。但是反过来,如果没有这一波政策放松,房地产领域的系统性风险可能会进一步爆发。
四是在金融风险方面,随着经济增速持续低于潜在增速,各类金融风险都在酝酿甚至显性化。
五是从更长期的视角来看,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经济增长效率下滑。
展望2023年宏观政策
当前中国经济的最主要矛盾依然是总需求不足,是现实经济增速显著低于潜在增速。因此,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怎么让经济增速尽快回归到潜在增速上来。最重要的,还是要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增长。
我主要是从两个角度展开分析,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总体看法是,两者都需要进一步放松,但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的效果有限,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主要应该依靠财政政策。财政政策除了总量进一步放松之外,更重要是要想方设法提高财政政策的执行效率。
关于财政政策的前瞻。我们认为,2023年财政政策应该进一步放松。
一是明年中央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应该重返3%以上,甚至更高。
二是地方专项债增量发行规模应该超过5万亿元,因为专项债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推动基建投资最重要的融资来源之一。
三是国债发行规模也应该明显提升,不排除再度发行特别国债的可能性。相比于地方债,国债是成本更低、更可持续的融资方式。
四是,今年下半年由国开行和农发行主导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对地方政府帮助非常大。因为该项资金可以作为地方项目投资的资本金(现在能够做资本金的融资太少了),从而可以帮助地方政府更好地撬动金融杠杆。我们认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明年应该进一步延续。
针对如何提高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我们提出六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改善地方基础设施投资的融资结构。基础设施投资通常周期很长、收益率很低,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但在过去,基建投资是由地方融资平台用市场化方式来融资的,成本通常高于10%,甚至更高,这肯定难以持续。我们建议,未来应通过发行国债来为大型基础设施投资提供融资,从而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可持续性。
第二,当前地方专项债在申请、报批、审核、资金使用等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导致地方政府不能充分利用专项债资金为基建项目融资。举个例子,每年专项债规模批到真正需要建设的县市一级政府,可能要到4、5月份,但是相关部门规定,当年批准的专项债资金必须要在当年8、9月份使用完毕。这些监管措施其实限制了地方政府更好地使用专项债资金,因此应在专项债使用方面给地方政府授予更大的自主权。
第三,各类地方平台依然是地方政府推进基建的重要力量,但是地方平台被非常严格的隐性债务监管捆住了手脚。我们认为,对地方平台债务应该实施逆周期审慎监管模式。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适当放松对地方隐性债务的管理。等经济恢复过来之后,重新加强监管。当前形势下,如果想让地方政府加大基建投资力度,就需要适当放松对地方隐性债务的管理。
第四,加强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配合。财政政策应主要发力,货币政策应该把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把流动性保持在较充裕水平,帮助财政政策以较低成本融通资金。
第五,今年下半年推出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是一场及时雨,对地方政府帮助很大。我们希望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明年延续下去。
第六,财政的可持续性最终取决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最终取决于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增长。要解决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各种挑战,最重要的还是尽快让中国现实经济增速回归到潜在增速左右,例如5%~6%。
关于货币政策的前瞻。自今年二季度以来,中国货币政策是比较宽松的,包括多次降准与降息。但从当前金融指标来看,中国金融市场不缺流动性,也不缺信贷资金供给,真正稀缺的是信贷需求。很多企业家不愿意新增投资,很多居民不愿意加杠杆。今年发生了大量购房者提前还贷的现象。如果企业和居民都不愿意加杠杆,反而激进地去杠杆,那么无论是对经济增长还是对于金融稳定而言都是非常大的威胁。
在当前形势下,宽松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宽松货币政策是万万不能的。我们认为,当前降准的必要性低于降息的必要性,因为降息能够降低企业和居民的贷款成本,有助于激发他们的信贷需求。与此同时,也需要财政政策大举放松来激活信贷需求。换言之,2023年货币政策依然有放松空间,但是我们希望更多以降息为主。值得一提的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和窗口指导,在中国国情下依然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不认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还有大幅贬值的空间,短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望在6.9~7.4之间波动。随着美元指数在明年上半年触顶,明年下半年开始回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望在明年下半年明显反弹。一旦人民币汇率反弹,中国央行放松货币政策的空间就会进一步打开。换言之,容忍汇率双向波动当然有助于拓宽货币政策独立性空间,而一旦人民币汇率进入新的升值周期,中国央行就可以更加自如地根据国内形势需要灵活调整货币政策。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张明宏观金融研究”,本文系作者在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年会暨十周年活动的演讲整理。
美国第二季度GDP整体和个人消费部分均上修,部分抵消了英伟达财报后股价下跌对指数的拖累。
政府应该实施更大力度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本文由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撰写,主要分析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评估及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促进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扩大内需、支持科技自立自强等,同时指出了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下半年宏观政策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财政部综合司司长林泽昌介绍,今年安排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项目,截至7月24日已发行418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