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绿色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绿色金融践行丨刘杰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

第一财经 2022-12-14 16:09:41

责编:顾晓燕

碳普惠系列

Q1:碳普惠,是指通过政府引导、商业激励等方式,对公众节能降碳等绿色行为产生的减碳量予以量化并以碳普惠形式进行奖励的制度。那么,您认为,碳普惠对于小微企业、社区家庭、个人在节能减碳行为上,究竟带来哪些改变,体现怎样的价值?

A1:“碳普惠”,即“让碳减排的权益惠及公众”,使每一位参与碳减排的老百姓都获得收益与奖励。碳普惠体系的建设、运营与发展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目前,与公众相关的碳排放约占全国总排放的近三分之一,在公众中广泛培养低碳生活消费习惯,并为习惯的培养提供方式渠道至关重要。通过碳普惠体系的实施,逐步让每一位老百姓都能够深入参与低碳行为、践行低碳行为,并从低碳行为中受益,最终促进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实现全社会的合力,共同为3060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Q2:碳普惠此前已在广东、上海、北京、成都、福建、浙江等多个城市试点。有城市通过任务和小程序来让居民在完成操作后获取个人碳积分,有城市则率先设立个人碳账户,鼓励碳普惠参与交易。那么,您认为,从公益到交易,碳普惠对于社会的意义完成了怎样的跃升?

A2:从公益到交易,实质上是把对公众低碳行为的激励手段从既有基于玩法的模式延申至碳市场领域。随着全国碳市场于去年上线运行,公众对碳市场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目前,部分地区的碳普惠机制在公益性较强的碳积分基础上,增加了与配额碳市场链接的相关设计,比如广东碳普惠、重庆碳普惠等,使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可交易变现、用于配额抵消。这种环境权益的直接价值化,不仅拓展了减排量的消纳渠道,也促进了公众基于碳市场对碳普惠机制的理解,使公众能够直观感知低碳行为带来的经济收益,更加多元化地培养公众低碳意识、加快全社会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

Q3:以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为基础,碳普惠所积累的个人、社区、企业等层面的大数据,应如何实现共享、互通,这背后需要怎样的统一标准?

A3:低碳行为大数据将借助先进互联网技术和统一标准来实现项目和场景方业务平台与碳普惠、碳交易平台的跨平台共享、互通。碳普惠的核心环节是记录低碳行为数据、通过项目和场景设计将低碳行为数据量化为减排量或碳积分,在这一过程中,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为数据记录提供了准确、便捷、可靠、低成本的技术手段,而记录什么样的碳普惠数据、如何将所记录的数据转化为减排量或碳积分则需要依靠一整套统一的标准,即碳普惠的“方法学”或“碳积分规则”来实现。对于来自个人、社区、企业等层面的碳普惠机制所需的大数据进行记录、累计并计算,“减排量小、发生频次高、场景繁多”的低碳行为才能顺利被核证为减排量、被发放为碳积分。

Q4:在9月15日沪苏浙两省一市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碳普惠联建试点”是重点内容之一。您认为,长三角要实现碳普惠的区域联动建设,应有哪些具体实践路径?

A4:目前,长三角区域碳普惠联建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一方面,示范区碳普惠联建试点工作正在逐步推进,上海环交所已经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在今年7月16日举行的“中国国际碳交易大会”上签署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碳普惠联建试点合作协议。另一方面,长三角各地方的碳普惠体系建设也在加速建设。自2021年5月《长三角区域碳普惠机制联动建设工作备忘录》签署以来,上海环交所在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积极与江浙皖城市开展合作,正在支撑乐清、海宁、苏州、溧阳落地碳普惠体系陆续落地。

未来,我们仍将继续推动上海与长三角各地碳普惠体系互动合作,积极对接有更多意愿的城市,支撑碳普惠在长三角范围内逐步落地,扩大并提升碳普惠机制影响力,加强区域联动,助力长三角碳普惠区域联建工作开展。

Q5:在您看来,碳普惠的不断创新和实施如何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包括您熟悉的领域,或者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商业模式?

A5: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涉及经济发展, 还要推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要超越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零和关系,建设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碳普惠机制是公众低碳行为正向引导机制的实践创新,能够促进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为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奠定广泛的社会基础,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最动人的底色。

碳普惠作为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有效机制,将为城市注入从生产和消费中寻找绿色发展新机遇的动力和活力。以上海碳普惠机制建设为例,尽管在上线运行初期可能会优先选取部分区域,针对方法学基础较好、有代表性的区域及统计基础好、数据可获得性强的项目和场景开展小范围试点示范,但随着机制的不断完善,将会逐步扩大范围至衣、食、住、行、用等领域的公众场景,并最终拓展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数字化方式实现减排场景全覆盖,形成规则明确、场景丰富、多方参与、发展可持续的碳普惠生态圈。我们相信,在碳普惠机制的发展与完善过程中,公众的低碳意识将会逐渐提升,全社会的低碳积极性将被广泛调动,碳市场机制也因碳普惠而丰富强化,围绕碳普惠的新商业模式也将涌现,碳普惠机制建立的初心——“加快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必将实现。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