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央重磅文件明确:推进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

第一财经 2022-12-15 14:09:05 听新闻

作者:林小昭    责编:刘展超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把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衔接起来,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下称《纲要》),《纲要》指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把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衔接起来,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历史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面临增速换挡。截至2021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提升至64.72%。

第一财经记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与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梳理发现, 2021年我国城镇化率提升0.81个百分点,提升幅度26年来首次低于1个百分点。

在此过程中,反映城镇化率质量内涵的指标越来越重要。《纲要》提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经常居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提高市民化质量。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相关政策。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建立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健全农户“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

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城市落户条件。健全以公民身份号码为标识、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相关政策。

中小城市研究院院长牛凤瑞对第一财经分析,人口流入多的地方,存在的公共服务短板比较大。包括医疗、基础教育、住房等各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都要相应增加,要满足外来人口的基本需求,这样才是真正的城市化。人口的市民化问题,一个关键就是要解决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的利益调整问题。输入地要增加公共投入,因此财政政策的支持十分重要,财政转移支付的一大目的是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相关政策就是一大关键。

牛凤瑞说,城市的消费更加多样化,提高市民化质量,有利于提升消费的水平和消费质量。同时,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有一个规模化效应问题,城市人口更集中,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也更高,进而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

在城镇化空间布局方面,《纲要》提到,要培育城市群和都市圈。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城市群建设,完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协调布局、产业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享、生态共建环境共治。依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提高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培育发展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

《纲要》要求,推进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严控中心城市规模无序扩张。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业功能,支持培育新生中小城市。健全城镇体系,依法依规加强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

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彭智敏对第一财经分析,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大,出现了人口密度过高、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问题,比如一些城市很多年轻人上班需要很长时间,房价很高,宜居度下降。因此,未来超大特大城市、强省会未来的重点是城市功能的提升,要与周边地区有明确的分工,一般制造业应往周边地区转移。

牛凤瑞认为,中心城市、强省会的关键是在于质量的提升、在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而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

前述《实施方案》也提到,要依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提高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鼓励都市圈社保和落户积分互认、教育和医疗资源共享,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推进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以及过度集中的公共服务资源。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业功能,支持培育新生中小城市。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