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科技创新发展有何亮点?
1月10日上海市科委发布的《2022上海科技进步报告》显示,2022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预计可达4.2% 。全年上海科学家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自然》《细胞》发表论文120篇,占全国总数的 28.8%。 截至2022年年底,已有78家上海企业登陆科创板、全国第二,市值1.3万亿元、全国第一。上海市累计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37万余份,其中外国高端人才(A类)7.1万余份,集聚外国人才和高端人才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图片来源:上海市科委
基础研究、三大产业有何进展
《报告》显示,基础研究方面,上海深入实施“基础研究特区计划”,推进“探索者计划”,引导企业增加基础研究投入,面向集成电路和高端医疗装备等领域开展科学问题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聚集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量子科技等方向布局一批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设立区域创新联合基金。
目前,上海已承接一批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项目任务。截至2022年底,累计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29项,获中央财政资金支持333.04亿元。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双碳”、氢能等领域,在未来车脑芯片、精准蛋白质图谱等方向布局新一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
三大重点领域产业,落实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方案”。 2022年,上海共有4个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178个1类创新药获批进入临床,15个创新器械产品进入国家和上海市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抗新冠小分子药物VV116进入3期临床试验,并申请附条件上市,相关研究论文已被临床医学顶尖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接受。
在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攻克一批材料类、装备类和先进工艺类关键核心技术,搭建一批研发试验和产业化基地平台,开发一系列技术领先、面向产业化的先进制造和高端装备新产品,支撑引领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例如大飞机产业体系中,2022年12月,C919首架机交付首家用户东方航空公司,迈出市场运营“第一步” ,截至年底,累计获得32家客户1035架订单 。
企业R&D占比超65%
根据《报告》,上海科技企业带动发展成效明显,企业R&D占全社会比重超过65%。 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队伍加快壮大,全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2万家,支持科技小巨人(含培育)企业累计超过2600家。
创新创业载体领域,2022全年上海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22家、众创空间25家,全市现有各类科技创新创业载体600余家。“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环同济知识创新圈、环上大科技园等双创集聚区能级持续提升,全市纳入双创载体培育体系的载体达418家,经营面积超365万平方米,孵化服务企业近3万家,吸引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近13万人,累计毕业企业近5000家,累计上市企业近200家。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方面,发布首批20家长三角企业创新需求,征集133项方案,17项需求解决,15个项目纳入首批长三角联合攻关计划 ,长三角合作单位超过40家 。
综合来看,《报告》指出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全球影响力持续攀升,已跻身全球主要创新型城市行列。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上海-苏州集群位列世界科技创新集群第6位;在《自然》发布的《2022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上海从2020年的全球第5位升至全球第3位,超过波士顿都市圈和旧金山湾区;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2》中,上海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继续位列全国第一。
浦东是全国CCC免办业务最大的地区,约占全国的1/3,上海全市的4/5
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推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我国拥有庞大的芯片消费市场和丰富的应用场景,这是市场经济下最宝贵的资源,是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战略性优势。
我们将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截至发稿,上海新阳报35.73元,涨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