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在发布会上表示,2022年11月中旬以来,随着国内稳经济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和金融支持房地产政策的相继出台,加之市场预期美联储将放缓加息步伐,美元指数高位回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逐渐转向升值态势,12月5日即期汇率升回到7.0以内。
宣昌能表示,当前和今后人民币汇率走势会受到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国际收支、市场风险偏好等多重因素影响,短期测不准是必然的。总的看,保持基本稳定有坚实的基础。近期,中国经济总体延续恢复的发展态势,疫情防控动态优化,在全球高通胀背景下我们保持了物价的基本稳定,考虑到主要经济体经济景气指数下降,我国贸易顺差增速可能有所回落。在多种力量综合作用下,我国人民币汇率将总体保持平稳运行。经过多年金融改革与开放,我国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大大提升,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市场预期平稳,跨境资本流动有序,国际收支自主平衡,人民币汇率将继续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宣昌能表示,2022年以来,美国、欧元区、英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大幅度收紧货币政策,大幅加息,这对全球金融体系造成了紧缩效应,新兴市场经济体跨境资金面临流出压力。对于2023年美联储加息,市场有一定预期。对我们来说,我国宏观经济体量大、韧性强,应对疫情以来,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没有搞“大水漫灌”,而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我国金融体系自主性、稳定性增强,人民币汇率预期稳定,这些都有助于缓冲和应对外部风险,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加息带来的溢出效应。总的看,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对我国影响有限,对其他比较小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影响可能比较大。
宣昌能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继续综合施策,积极稳妥应对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坚持稳字当头、以我为主,根据国内经济形势把握好稳健货币政策的力度和节奏,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引导市场主体树立风险中性理念,加强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强化预期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的基本稳定。特别是引导企业做好套保工作,树立风险中性理念。
2月以来,在国内利多因素逐步消化的情况下,外部因素扰动再起。美元指数的阶段性反弹对人民币形成了一定的被动贬值压力,中美摩擦也加剧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人民币汇率再度临近7这一关口。进入3月,我们认为随着海外对流动性紧缩预期的重新定价逐步完成,国内经济基本面对于人民币的支撑料将逐步凸显,人民币汇率此轮的回调无论对企业结汇,还是外资配置人民币资产都提供了机会。
从融资层面来看,“企业强居民弱”,居民消费预期仍待改善。
英国国家统计局15号发布的数据显示,英国1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0.1%,涨幅低于去年12月的10.5%,连续第三个月缩小,但仍处于两位数水平,且高于许多发达经济体。
英国国家统计局15号发布的数据显示,英国1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0.1%,涨幅低于去年12月的10.5%,连续第三个月缩小,但仍处于两位数水平,且高于许多发达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