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多地出台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绿色建材应用推广

第一财经 2023-02-06 19:02:59 听新闻

作者:章轲    责编:胥会云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的《2021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49.97%。

新疆、河南、重庆、宁夏日前陆续公布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大绿色建材、绿色建筑、绿色社区、能源与资源利用等对社会碳减排贡献。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应用推广。

建筑领域是我国主要碳排放来源之一。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的《2021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为22.33亿吨标准煤。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97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49.97%。

多年来,建筑领域“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情况普遍存在。今天(2月6日)公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前,在全区一盘棋下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到峰值。绿色建材、绿色建筑、绿色社区、能源与资源利用等对社会碳减排贡献进一步加大。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基本扭转。

该方案提出,积极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超过30%,新建政府投资大型公共建筑全部达到一星级绿色建筑及以上。总结形成符合自治区实际的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施工及材料、产品支撑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河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今天公布。实施方案明确,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严格执行产能置换,加快低效产能退出,引导建材行业向轻型化、集约化、制品化转型。鼓励建材企业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应用推广,加强新型胶凝材料、低碳混凝土、木竹建材等低碳建材产品研发应用。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近日,《重庆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宁夏回族自治区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也相应发布,均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建筑绿色低碳水平。加快构建标准化、模数化、通用化的部品部件供应体系。

重庆市提出,推动整体厨卫、轻质隔墙、管线分离、干式工法等部品与技术应用,推动新建住宅全装修交付使用,到2030年,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40%。推动绿色低碳建材应用。到2025年,绿色低碳建材在城镇新建建筑中的应用比例不低于70%,到2030年提高到80%。

建筑领域是我国主要碳排放来源之一。摄影/章轲

国家《“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明确,加大绿色建材产品和关键技术研发投入,鼓励发展性能优良的预制构件和部品部件,显著提高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推广新型功能环保建材产品与配套应用技术。

“以陶瓷行业为例,这些年,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陶瓷卫浴产业正面临着严峻挑战。”4日,青海西旺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池立群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陶瓷行业产生的能耗和碳排放日趋严重,据估算,仅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碳排放量每年约为1.4-2.0亿吨,占全国碳排放量总量的1.5-2.0%。

池立群介绍,传统陶瓷卫浴烧制过程需耗费大量煤炭、液化气、电能等能源,且需要1300℃的高温长时间烧制。另外,由于生产工艺废品率很高,废品和使用后的产品均不可回收,不仅污染环境,更加剧了陶土资源的枯竭。

池立群说,2021年仅座便器全国消耗达到9800多万件,如果加上台盆、小便器、蹲便器等,年消耗量将突破2.5亿件,如果采用硅钙石复合新材料生产工艺,将减少碳排放上亿吨。

本月4日,正在青海省调研环保产业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双碳”目标下,建材行业需进行自我革命。“下一步,还需推动建筑(包括陶瓷)行业的碳交易,有两个好处:一是有助于帮助企业形成碳资产,二是形成符合国家低碳政策的市场竞争力,以及产品质量和价格的市场竞争力。”

常纪文建议制定政策与配套规划,在建材领域推进绿色、循环、低碳材料与产品替代,推广先锋企业的生产制造和经营模式,引领行业转型升级。对于难以替代的,深入开展产品的节能减污降碳行动。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杜少中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当今社会已进入到“碳约束”时代,推广新型功能环保建材产品与配套应用技术,替代金属、陶瓷、木材,既减少了能源消耗,也减少了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符合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要求。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