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国新办就财政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会上,有记者提问,由于土地出让收入减少,保证抗疫支出和基建支出,叠加债务集中到期压力,一些地方政府面临财政紧平衡状况。请问财政部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对此,财政部部长刘昆介绍,2022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0.88万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5.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4%,地方财政运行总体平稳。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以及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持续发力显效,今年经济有望总体回升,地方财政状况预计逐步向好。
关于土地出让收入。土地出让收入列地方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是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的主体。从全国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的情况看,有部分收入调入一般公共预算使用,约占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的15%左右,去年虽然出现了下降的情况,但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影响是可控的。由于具体数据尚待决算才能确定,若按照2022年土地出让收入减收约2万亿元匡算,影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财力约3000亿元。土地出让收入是毛收入,收入减少的同时,也会相应减少拆迁补偿等成本性支出。因为收支之间是联动的,所以它的收入下降影响并没有那么大。
关于债务问题,我国去年法定债务的负债率约为50%左右。这个指标在全世界、在经济界都是比较低的。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主要是分布不均匀,一些地方债务风险较高,还本付息压力较大。我们已督促有关地方切实承担主体责任,抓实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个底线我们守得住。
关于地方财政的平衡问题。2020年到2022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平均增长2.5%,去年的情况是下降了2.1%。您刚才也说了它是下降的,是紧平衡的状态。去年下降2.1%,比十年的平均增幅是低了不少个百分点。但大家要知道,地方的财力和它本级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是一回事,地方40%左右的财力来自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过去三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年均增长了9.3%,可以看出我们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是不断在增长的。9.3%的增长幅度比地方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增长幅度高了6.8个百分点,这就有效弥补了本级收入的不足。从地方预算执行情况看,过去三年地方财政支出平均增幅达到3.4%,所以,是紧平衡状态,但也是总量增加的状态。地方执行的情况是比较好的。
截止到11月末,仍有近五成销售百强房企未拿地。
阿里巴巴集团发布2024财年第二季度业绩公告。财报显示,7-9月集团收入同比增长9%。经调整EBITA同比增长18%,超市场预期。季度内,阿里巴巴自我变革持续推进,成效显著,多业务均实现快速增长。
11月8日,光伏行业“卖铲人”捷佳伟创发布公告,官宣与大客户通威股份的业务往来情况,近十二个月与后者签订的日常经营合同累计金额达28.46亿元,占2022年经审计主营业务收入的51.34%。记者今天上午以投资者身份致电上市公司了解到,收入会根据交货情况先后确认,对于目前整个光伏行业的现状,公司表示,还没有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