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央行非常重视物价问题,判断2023年我国通胀水平总体保持温和是主基调,从短期看通胀压力总体是可控的,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恢复发展过程,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是主要矛盾,产业链、供应链运转顺畅,供给比较充足,居民通胀预期比较平稳,具备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有利条件。从更长的时间看,外部环境还有很多难以预料的事情,需求还在逐步恢复,虽然通胀的概率不大,但是不等于没有,要树立底线思维,对通胀保持警惕。
对中国宏观经济可以有更简单和传统的解释,这个解释基于以下三个前提:一是中性利率此前已处于较低水平;二是需求侧在2021-2022受到了较大的负面冲击;三是决策层采取了比较克制的宏观经济政策。以上三个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通过传统凯恩斯机制引发的需求不足、收入下降、通胀下行、利率走低和增长内生动力不足。我们应警惕流动性陷阱、债务-通货紧缩和杠杆率越降越高等三大风险。
今年通胀读数或已在7~8月完成触底,后续CPI同比可能在食品项新涨价支撑下抬升,而PPI同比则可能在基数效应主导下降幅收窄。对比历史上6段通胀反弹阶段股债市场走势,新涨价主导的PPI同比回升往往伴随资本市场拐点到来,而今年基数效应主导的PPI同比温和回升背后或是基本面的弱修复预期,年内长债利率或以震荡运行为主。
英国经济学家表示,通货膨胀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能源价格下降,但与民生相关的食品和非酒精饮料价格仍然处于通胀高位。
大V有话说 | 7月美国CPI与核心CPI环比增速均符合预期,核心CPI同比进一步下行。美国核心商品通胀环比继续负增长,叠加食品通胀以及能源通胀环比增速相对较低,推动了美国整体通胀环比增速低位运行,7月通胀黏性的主要构成仍然为核心服务项。今年以来美国通胀下行较符合预期,核心通胀环比增速近两个月趋缓,我们判断7月为美联储最后一次加息的概率较高,十年期美债利率短期或高位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