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在3月4日晚间举行的媒体采访时透露,中国正在研制中高轨量子卫星。
潘建伟说道:“我们正在与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合作,研制一颗中高轨卫星,未来高轨卫星和低轨卫星结合,将建成广域量子通信网络。”
2016年,潘建伟团队发射了全球首个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但是“墨子号”也有其局限性,因其是低轨卫星,运行的轨道约500公里高度,对地球的覆盖范围较小,工作时间偏短(单次过地面站的时间约9分钟),而且由于技术限制,目前只能在夜晚工作,这极大地限制了它未来的应用。
潘建伟表示,中高轨量子卫星具有诸多优势,例如更长的实验时间提升工作效率,可以做距离更远、覆盖范围更广的量子通信,还可以把量子力学的非定域性检验再大步往前走。
在今年的两会上,潘建伟也带来了关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提案,呼吁国家高度重视对高端国产化仪器材料设备自主研发的政策引导。
他表示,要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必要的前提条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很多高端材料和科学仪器都是可以买的,但是当我们进入到国际激烈竞争的时候,高端的仪器设备材料就不容易进口了,如果不能实现器件设备的自主研制,我们很难完成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潘建伟指出。
他希望通过国家政策的进一步引导,能够鼓励支持国有企业实现高端设备、器件和材料的研制。
潘建伟表示,他高度重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尤其是在涉及战略性、前瞻性的科技前沿布局方面,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好的政策和制度建设。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要有基础创新体系能力的建设,如果没有完备的创新体系能力建设,不利于创新和人才培养。”潘建伟说道。
他表示,过去十年,我国科技有了长足的进步,以物理学为例,中国每年都有入选国际年度十大进展的科研成果,无论是在量子物理、量子科技、高能物理、天体物理等方面,中国都已经走在了世界科研的前沿,可以国际同行平等对话。
去年夏天,潘建伟团队还发射了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济南一号”,有助于我国实现基于微纳卫星和小型化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构建低成本、实用化的天地一体化量子保密通信网络。
“改革开发至今,我国对科学的重视程度大幅提升,投入大幅增加,包括在中微子物理、超导物理研究、量子信息技术研究等方面。”潘建伟表示,“我国对科技的重视提供了全方位的国际竞争合作的能力。”
在回应外界关注的通用量子计算何时能够实现的问题时,潘建伟表示:“量子计算要真正构成通用量子计算之前,首先是要实现量子纠错,量子纠错实现后,距离通用的量子计算还需要10-15年时间。”
潘建伟称,现阶段量子计算暂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不应对此进行过度炒作。“说量子计算可用于新冠病毒检测,或者一些所谓的量子金融,都是还没有得到科学支撑的炒作行为。”他表示。
尽管如此,潘建伟仍然表示,近期量子计算可以在量子化学、材料设计、量子模拟机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要因地制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区域合理布局,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内卷式”恶性竞争。
“我们需要不断加强人才储备,努力打造量子信息技术生态链,让科学家去做科学家的事情,企业做好企业的事情。”
国内实用化量子计算开发者社区正式上线
在发达国家从技术方面集体遏制中国的背景下,提振内源性科技创新能力,无论对中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而言,还是对未来赶超美国而言,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