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复星医药披露年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39.52亿元,同比增长12.66%;净利润37.31亿元,同比减少21.1%;基本每股收益1.43元;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4.2元(税前)。
分业务来看,报告期内,集团制药业务实现收入308.12亿元,同比增长6.60%。其中,新品及次新品保持快速增长,同比增长超20%,新品和次新品收入在制药业务收入中占比超30%,主要是新上市产品汉斯状、捷倍安的收入贡献以及次新品汉曲优、苏可欣增长贡献。
研发方面,集团制药业务研发投入50.97亿元,同比增长13.62%,制药业务研发投入占制药业务收入的16.54%;其中,研发费用为35.52亿元,占制药业务收入的11.53%。
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9.49亿元,同比增长17.03%;分部业绩5.21亿元,剔除2021年亚能生物股权转让等因素影响后,同口径增长11.87%;分部利润7.71亿元,同口径增长2.33%。
医疗健康服务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0.8亿元,同比增长47.64%,剔除报告期内新并购的广州新市医院等因素影响后,同口径增长33.56%,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线上业务的增长以及线下医院收入的恢复。
医药分销和零售方面,2022年,国药控股实现营业收入5,521.48亿元、净利润143.45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5.2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97%、9.80%和9.89%。
截至今日收盘,复星医药涨0.44%,报32.3元。
要解决制约科研发展的问题,就要完善与基础研究特点相适应的保障、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稳定支持自由探索的机制,让“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注得到更多褒奖。
在过去十年中,人工智能被越来越多应用于药物研发。目前,AI技术应用较为成熟的细分环境包括药物设计阶段的靶点的发现验证,化合物筛选、优化及合成,药物ADMET性质预测,临床环节的药物重定向等。
“AI设计的分子结构很多时候已经超过了药物化学家的想象范围,未来AI制药研发能力将远远超过人类药物专家。”
勃林格殷格翰上海张江工厂的8年脱碳之路引人注目